現代人類對星艦集群作戰體係的研究十分深入,一般采用10段式戰術說明術語來概略評估戰場形式。我曾經在吸收士兵知識模塊時對此有些涉獵,高級指揮方麵的內容作為人類賴以馳騁於宇宙間的殺手鐧屬於超a1級的思感內容範疇,對普通一兵絕對保密,我也無法獲知,這裏隻對:技術領先s級-亞光速下-自然星係內-近行星-保護式-微小作戰集群-單一艦種-無後備-低機動-殲滅戰法的這個分支做為側重簡單介紹。至於高機動、超光速、集群配合等其他細節條件下的戰鬥思想則屬於與此截然不同的範疇。
即使如此,這個分支戰鬥方法也十分精妙,對武器發射、時間同步、光像幹涉、空間扭曲、毀傷模擬、星圖準確性等瞬時條件的高精度測量和評估的要求都非常高,以至於中小型集群的大規模戰鬥可以在三兩秒內就決定勝敗,起全局決定勝敗作用的因素嚴格依賴於高級掃描的結果和指揮員的判斷能力。比如,曆史上比較著名的一場發生在人類和蟲族星艦之間的3000艘星艦大戰,其最終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人類恰到好處的推測了對方火力的發射性質,利用某顆大質量星球上的山脈旋轉到某個高點位置的瞬間作為掩護抵消了對方某一輪集中發射的部分火力並做出有效超空間機動,進而從容獲得整場戰鬥的主動權,並最終贏得勝利。
我當前單艦對敵方52艘星艦用戰場戰術術語描述為:技術領先s級-亞光速下-自然星係內-近行星-保護式-微小作戰集群-單一艦種-無後備-低機動-殲滅戰。由主要到次要的十段內容同時也間接描述了作戰取得勝利的概率,其中前七段是正概率,後三段是負概率。此次由於技術領先達到s級,作戰勝利的概率即使有無後備-低機動-殲滅戰法三段牽著,仍然勝利率超過98%,如果沒有大的操作失誤應該是必勝的,至於毀傷率即戰果取決於戰鬥過程中的人為因素。
作戰的全局計時一般以任意一方進入對方傳感範圍為起始觸發點的,用秒作為單位計時,應該說現在的雙方53艘星艦已經開始了作戰全局計時;任意一方主動開火後到作戰結束稱為絕對作戰時間,以微秒作為度量單位。
現代星艦作戰中的任意一方都不會首先開火,因為隻要你一開火,就會暴露你此後準備采用的戰術和武器細節,甚至連星體位置的利用方案都可以由第一次開火所使用的武器性質、瞄準位置、激發時長來作為推算依據。而接下來的一瞬間,對一個星艦作戰群的戰鬥力評估結果也就馬上能夠計算出來了。
人類星艦之所以數萬年馳騁025宇宙而立於不敗之地,不隻是因為人類星艦的機動性和強大火力,其實各個種族的星艦在這些硬件方麵相差無幾,唯獨有人類星艦星腦的超絕運算能力和人性化配合意識以及人類對戰術思想體係的深入研究這三個要素的結合,加上稍有科技優勢的星艦才能屢次做到以少勝多,化劣勢為優勢。
本次我們單艦對上的這個52艘星艦,是在上次浩劫中得以幸存的星艦臨時組成的屬於微小作戰集群範疇的戰鬥團體,從掃描中分析:其生產年代、服役年限、火力配屬全隊找不到2艘完全一樣的星艦,每艘星艦的外殼也千瘡百孔彈痕累累。人類心中最清楚,思而人星艦完全靠人工操作進行機動,能在那種浩劫中生存下來的絕對是整個思而人艦隊中的精英戰艦,除了幸運的因素外,其餘靠的全是超高的操作技巧、整艦配合意識以及指揮員的果敢,艦身上累累彈痕說明了他們的能力,他們是佼佼者,作為對手,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他們是我們的敵人,必須要被消滅。
此次雙方對峙在600公裏距離上達到3分鍾,在光速機動能力且查知對方有著絕對技術優勢的情況下,52艘星艦對人類單艦圍而不打,其中的32艘星艦在第一次機動時就將第一預機動位置精準的攔截在我們的可機動進徑上,一看便知對方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其中負責戰術協調和指揮的更應該是身經百戰的強者。
這裏說明一下:第一預機動位置和第一可機動進徑都是星艦機動時的術語,第一預機動位置描述的是星艦光速條件下機動後下一次最可能出現停留的位置,這個位置在星艦開始真正機動的時刻就可以被推算出來,星艦一旦真的在這個位置停留,那個空間位置就成為實際的停留位置,被稱為第一實機動位置,而這個過程中星艦所有可能出現的其他機動位置都稱為第一可機動位置。接下來出現的則是第二機動位置陣列,它必然從屬於上一個實機動位置節點,它同樣包括第二預機動位置、第二可機動位置和第二實機動位置三個概念,以上這一係列都是對點的稱謂;第一可機動進徑則是對運動路線或者叫路徑的稱呼方式,由於星艦在做出機動動作的時候會同時采取部分曲線方式運動,所以對第一組進徑成為現實之後的第二預機動進徑、第二可機動進徑和最終的第二實機動進徑的預測難度將呈幾何級數增長。對作戰中星艦的機動位置陣列和進徑陣列做出推算和判斷是技術層麵的問題,也是指揮員對戰術思想的理解深度的體現點之一。人類有星腦的戰艦即使是單艦對多艦作戰,在這方麵也有足夠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