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部要求詳細梳理每一個細節,對照史實,務必分析出所有相關采分點。
經過大範圍討論,對於群體分普遍認同的幾個觀點是:
1.戰爭伴隨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帝國認為殺戮是否恰好符合人性的本源。此次得分與“符合心中意願”有關。認為憑性情大開殺戒很有可能再度得分。
2.清除掉的群體是“場景”曆史中“關鍵的反麵人物”,他們屬於“反人類”一派。很可能凡是消滅“軸心國”部隊的行動都會得到分數。
3.可能被“清除”掉的虛擬人物中有必須“死掉”的角色,或者“早就應該死掉”的個體摻雜在其中
4.被清除掉的部隊中有本身包含分數的“個體”,在消滅這類含有分數的個體時就會得分。
比較能夠接受的觀點是第二個,這也能夠較合理的解釋希特力呢個體得分的現象,即他是這次行動的指揮者。
為了驗證究竟哪種觀點是正確的,指揮部又讓我和史密斯遼暫時離開場景,到帝國的“測試小組”去了解一下得分的原因。但是對方沒有給出任何形式上的說明或暗示。
指揮部不得已的情況下製定了一次針對以上4個觀點的“作戰”計劃。決定同時對曆史上的軸心國部隊、同盟國部隊、個別著名人物、及當代臭名昭著的罪犯進行“打擊”,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看何種條件下才能出現“個人、群體”得分的現象。
我和史密斯遼也再次進入場景,但是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小插曲,重新進入“場景”中自己的那個時刻的狀態與離開“場景”時是不一致的,這期間場景中的“自己”是由係統“托管”的,期間“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會在“記憶中”找到。思索了一下,發現我離開“場景”期間,這個“自己”吃了頓飯、休息了一會兒、還和其他人聊過天。向其他隊友打聽後發現甚至“外來者”的識別標誌在我離開的這段時間內還存在。所有的一切表明,任何人都無法從表麵和行動上分析出外來參測人員指揮人物時,人員是否真的“在線”。
大概半天時間過去了,等待在“場景”外負責向場景內送信的隊員上線了。他們通知各基地的好消息是:總指揮部已經找到如何才能得分的辦法了—阻止或消滅“主動傷害貧民”的部隊就可以得分。雖然這與之前的幾個猜想都不相同,但這種做法似乎符合帝國那寬大仁厚的理念。
壞消息多一些。第一,分數不僅會增加,還會出現遞減的情況,之前得的那些群體分已經由於“錯誤行為”被係統減回去不少了了,目前的得分是:個體分﹣3分,群個體分﹢2分,好在減分不會減掉可分配點數,所以作戰過程中務必要準確選擇目標。第二,想要得分基本上需要同時展開與兩大集團的全麵對戰,既需要向軸心國的部隊開戰,又需要與同盟國的部隊開打。相當於外來的“人員”單獨組成第三方同時與場景內的兩方勢力交火。雖然我們在科技和裝備上有優勢,對付局部戰爭還可以,但是要應付場景內的整個“世界大戰”似乎有些困難。
總指揮部也從其他角度考慮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讓接近15億的外來人員進場時選擇“軍人”身份,通過進入各國作戰部隊的各個階層,從內部直接控製各國軍隊。再統一組織一次“倒戈”直接阻止對平民的傷害。這很可能會得到更多分數。
但是事與願違,嚐試了近千人之後,發現進入場景進行人物選擇時“拍”那一下比較關鍵,很多人都選好角色後“拍”到了別的地方。參與的2300人隻有37個順利的進入“軍隊”中的人物。其他人員要麼是後勤、火頭軍、甚至幹脆就是軍隊駐地的平民。
無奈之下,總指揮部根據“曆史”記載,製定了一個大規模作戰計劃,決定動用一切現有裝備和人員,組織一次強有力的大規模軍事打擊行動。
這也就是“魔法基地”中那些有預知能力的人員看到的星艦全麵出動而進行的一場全球大戰。這次作戰“魔法基地”將會出動全部完成總裝的星艦參與行動。絕對的優勢導致沒有人想到在1942這個時代應付普通軍隊竟然會出現那樣慘烈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