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搜索大隊2000人6天的工作,與指揮部溝通後定下了幾個基地的位置。基地位置:
研發大隊的基地建在了南極,也就是現代“南極空港”的位置;戰鬥大隊的基地建在當時人口最多的亞洲,以方便“托盤”項目的15億參測人員進入場景後的集合行動。資源大隊主基地與研發大隊采用一體化基地,其他人分為6個小隊分別駐紮各個大洲,共建立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6個物資采集中分基地。加上我們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魔法基地,由第一批“托盤”人員建立的大型基地共有9座。
編製調整:
聯絡大隊:劃分為若幹小組分別進入以上9座基地配合各項工作,成為各個聯絡小組。負責搜集各方麵情報、進行樞紐通信工作。
搜索大隊:任務完成後直接並入戰鬥隊,不再有獨立編製
開拓大隊:進駐除“魔法基地”外的其他8座基地參與基礎建設,均稱為工程組。
研發大隊:全部進駐“南極基地”負責進行具體的科技研發。
戰鬥大隊:“托盤”項目組在所有人員進入場景前就組織所有人進行了“1942軍事類知識模塊”的學習,凡是“拍”中後人物自然素質很好的其他各隊隊員,以及原有戰鬥大隊隊員均動態的調整進了現在的戰鬥大隊(異能隊員除外),此時的戰鬥大隊共有作戰人員7000人。
資源大隊:分駐8個基地分成若幹小隊,根據需求整理、采集、調配各類必須資源、物資。除6個單獨的資源基地外,均稱為資源組。
此後以各個基地作為整個行動的主體,由各級基地指揮員指導具體工作。“南極基地”全力負責科技開發工作,10個月內必須完成科技樹還原工作。他們的工作十分繁重,在這個時代,有些東西不是有理論基礎就能夠實現的。要把3萬五千年後的科技產品在10個月內造出來絕不是一件容易事。
“南極基地”共有63804人,三至四個人一組組成了共成立了20703個研發小組,開始分門別類的按照腦中存儲的“銜”展開科技建設。整個基地土建在進入場景後2個月零13天時才初見雛形,造成拖延是由於好多基礎技術還沒有到位,整個基地都建立在冰層之下,建造有一定的難度。
科技樹按部就班的逐步展開,以星艦製造為例,從上至下的各個大分支分為空間學設備、聲學設備、光學設備、化學設備、物質控製類設備、電子類設備、協能設備、微子能設備、機械類設備、醫學設備等,進入場景前,托盤的分類專家就將所有物品進行了整理:比如按照獲取難度分成能夠在場景內直接得到的、場景內之間得不到的2種。按照製造方式又分為可委托加工的、必須自己製造的。按照物品本身又分成設備、儀器、儀表、設施等
到了“場景”內第90天時,第二基地的人員已經擴編到了79460人。如此之多的研發人員給其他幾個負責資源的基地以極大壓力。他們把一切所需按照時間列出了完整的單子。比如南極基地提出的必備設備有:分析儀器、化學清洗設備、生物製造設備、焊接設備、光譜設備、分子催化設備、感光設備、感光儀器、光化學設備、量子光學設備、電子設備、波譜設備、色譜設備、紅外設備、激光設備、熱處理設備、鑄造設備、熱加工設備、模具、鍛壓設備、液壓設備、氣動設備、高電壓設備、通信設備、照明設備、火yao、發電設備、微波設備、熱力設備、爆破設備、熱能設備、遙感設備、人工智能、冶金設備、探測設備、礦產設備、檢測設備、雷達設備、計量設備、電鍍設備、合成設備等等門類數萬台次。光是在1942年搜集這些設備就花掉了22天時間。
南極基地提出的必備材料有:有機材料、無機材料,複合材料、塑料、人工晶體、助劑、功能材料、稀有金屬、合成纖維、高分子材料、磁材料、半導體等等又是一大堆,這些繁重的任務壓得幾個基地焦頭爛額。
而成產協能設備必須有大量的電子和機械設備做基礎,這些在1942年根本就不存在的技術和設備必須要完全自己製造,以電子設備為例,要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就要有磁增強反應離子刻蝕機、等離子體刻蝕機、磁控濺射台、化學氣相沉積設備、配套的微影設備、晶圓生成設備等等,這些設備要求必須在進入場景內的17周內製造完畢。
另外一條主線是核設施:根據史冊記載,直到1942年,全世界的重水總量不過數百磅。這對第二基地起步中的核設施簡直是杯水車薪。電子設備到位之前,要自己生產重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暫時必須要在場景內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