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癘氣致病
我們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傳染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這裏的傳染病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癘氣,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因素,又有瘟疫、疫毒之稱。癘氣致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流行等特點,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性感冒、禽流感都屬這一範疇。在這裏我們不做詳細介紹。
3.3七情內傷致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描述,如“氣都氣飽啦”“某某得了相思病啦”“某某被氣暈啦”等,而這些在中醫上都屬於情誌致病的範疇。所謂情誌即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這些變化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體致病,如果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人體是以五髒為中心的有機整體,故情誌活動與五髒精氣的關係極為密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肝“在誌為怒”,心“在誌為喜”,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正常情誌活動的產生依賴於五髒精氣充盛及氣血運行的暢達,而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因而保持心情舒暢意義重大。
關於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3.3.1直接傷及內髒
因為七情是以內髒精氣為物質基礎,所以七情過激致病可直接傷及內髒。中醫理論認為,心在誌為喜為驚,過喜或過驚則傷心;肝在誌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誌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誌為悲為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在誌為恐,過恐則傷腎。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常常咳嗽,嚴重的時候還會咯血,這些症狀和她憂鬱寡歡,悲憂過度,以致肺受到損傷有很大的關係。再如,範進中舉之後過喜而致心神癲狂,狂笑亂語,這也就是過喜傷心的表現。因為心主神,故七情致病首先影響心神。由於心、肝、脾三髒在人體生理活動和精神心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當數情交織時,最易損傷心、肝、脾。對於某些疾病的患者,雖然臨床症狀已消失,但當遇到情誌刺激時,易出現其原有的臨床症狀;如心絞痛患者受刺激可出現胸悶、胸痛,飧泄患者易出現腹痛腹瀉等。
3.3.2影響髒腑氣機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例如,我們都知道,人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很難做出理智的判斷和決定。
3.3.3影響病情轉歸
七情影響病情轉歸主要表現在有利於疾病康複或加重病情,如情緒積極樂觀、七情反應適當,則有利於疾病康複;但若情緒消沉、悲觀失望,或七情異常波動,則會使病情加重或惡化。例如,一位患者感覺胃疼,去醫院檢查,診斷為胃癌,並且已到了晚期。在傳統觀念影響下,她認為癌症一到晚期,就等於宣判了死刑,精神壓力很大。回家後,她就感覺胃部疼痛加劇,20天內體重竟減輕了20多千克。後來該患者去腫瘤醫院會診,經過胃鏡活組織檢查,確診不是胃癌,而是潰瘍病伴發胃結石。腫瘤醫院否認她患了癌症,使她從精神上死亡的領域扭轉回來,僅僅過了2個月,她就恢複了過來。由此可見,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良好的精神狀態,對於減緩疾病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有時竟使人們難以相信。所以我們要適當地把握自己的情緒變化,這不管是在防病還是在治療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4飲食失宜致病
俗話常說“病從口入”,就是說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飲食致病主要是因為飲食失宜,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
3.4.1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指的是過饑和過飽,過饑即飲食不足,《靈樞·五味》:“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而過飽指的是飲食過量,致脾胃難以消化轉輸,輕者表現為飲食積滯不化,可見腹痛脹滿、噯腐吞酸、嘔吐泄瀉、厭食納呆等症,甚者可因脾胃久傷或營養過剩,而發展為消渴、肥胖、痔瘡、心脈痹阻等病症。我們生活中很多幼兒的消化道疾病都是由於飲食不節所致,幼兒本身就脾胃脆弱、功能不強,若飲食不知節製,很容易導致疳積、腹瀉等;作為父母,對孩子應該合理喂養,均衡膳食,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若出現疳積的表現,除及時去醫院就診外,我們還可以采用小兒推拿療法,在本書後麵章節中,我們會有介紹。
3.4.2飲食不潔
很明顯,飲食不潔指的是吃東西不注意衛生,進食不潔淨食物。其致病多以胃腸病為主。若進食腐敗變質食物,可出現胃腸功能紊亂,表現出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或痢疾等;若進食被寄生蟲汙染的食物,則可致各種寄生蟲病;若進食有毒或被毒物汙染的食物,則會發生食物中毒,輕者可致腹痛嘔吐,重者可致神誌昏迷甚至死亡。
3.4.3飲食偏嗜
飲食偏嗜多表現為寒熱偏嗜、五味偏嗜和食類偏嗜等,久而久之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或引起某些營養物質缺乏而導致疾病發生。例如,因寒易傷陽,熱易傷陰,所以偏食寒熱可致陰陽失衡。過食寒涼,易傷脾胃陽氣,導致寒濕內生;過食辛熱,可使腸胃積熱,或釀成痔瘡。而五味對五髒具有一定選擇性作用,長期嗜食某種口味食物,會使相應的髒腑功能偏盛,久之破壞髒腑間的協調關係,發生病理傳變;如《素問·五髒生成》說:“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飲食當中,一定要講究衛生,並注意飲食“度”的把握,這樣才能盡量減少自己患病的機會。
3.5勞逸失度致病
有人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學習。”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蘊含了一個勞逸結合的道理,我們都知道長時間的勞累或安逸都不利於我們的健康。中醫認為勞逸失度可導致髒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神的失常而引起疾病的發生。因此,勞逸失度也是內傷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過勞即指勞動過度,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及房勞過度。勞力過度主要表現為傷氣和傷筋骨,《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素問·宣明五氣》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可見古人對這方麵已有了很深的認識。勞神過度即腦力勞動負擔過重,因心主神,脾在誌為思,故其易傷心脾,出現失眠、多夢、心悸、少氣乏力的症狀。房勞過度指性生活不節,房事過度,可直接傷及腎精,表現出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等腎虛的症狀。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大,由此也出現了各種疾病,如長期低頭而致的頸椎病,長期用電腦而致的眼疲勞、近視,長期的壓力和睡眠不足而致的腦神經衰弱等,這些都嚴重地降低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點時間放鬆休息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