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一些當地的貝都因族人也開始在死海沿岸展開搜索。到1956年時,他們又找到十個洞穴,發現了更多卷軸和殘卷。因這些古卷都發現於死海的庫姆蘭地區,後來就被學術界統稱為“死海古卷”。
那麼,這些古羊皮經卷是什麼時候被藏在這裏的?上麵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呢?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考古學家威廉?奧柏萊博士在鑒定古卷的卷軸之後,認為其年代應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芝加哥核子研究所的專家們,把第一個洞中包紮稿卷的麻布碎片經用碳14放射性同位素測試後,確定這些古經卷產生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50年到公元68年之間,距現在已兩千多年了!
專家們發現這些古卷中大多數文件和碎片都用希伯萊文寫成,少數是希臘文和阿拉米文,其中有些尺寸還不及一枚郵票大。這些古卷包括五百多種遠古經書。內容主要是《聖經》抄本以及其他一些希伯萊文、拉丁文、希臘文文獻。
除經卷外,在洞穴、遺址及周圍一帶還發現不少的陶器、錢幣、武器、農具、生活用具等。在距離第一洞不到六百碼的地方,發現了一座道院的廢墟,裏麵有一張長寫字台和長凳、兩個墨汁瓶和一些陶罐。
那麼,是誰把這些古卷藏在庫姆蘭的山洞裏,他們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經過專家們長期對死海古卷的整理和研究之後給出了下麵的說法:
庫姆蘭是猶太教艾賽尼派社團的集中居住地。公元前1世紀,艾賽尼派因讚成彌賽亞運動,反對馬卡比王朝而受到迫害,紛紛逃至邊遠山區。有些信徒來到庫姆蘭一帶,他們過著一種公社式的宗教集體生活,並收集和抄寫了大量的宗教文獻典籍。羅馬大軍進入巴勒斯坦後,為了避免受到迫害和擔心《聖經》抄本散失,就把它們裝入陶甕封藏在周圍懸崖的洞穴中。後來猶太人被羅馬人打敗後,艾賽尼派也遭到殺戮,庫姆蘭社團被徹底毀滅,此地成為一片廢墟。
艾賽尼派社團的團員們自認為是真正的以色列後裔,他們忠實地信守以色列人與上帝訂立的約定,一般都采取禁欲苦行的生活方式,包括大量的齋戒、經常舉行潔淨沐浴,並進行秘密修行。新成員要經過長時間的考察才能被吸收。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與世無爭、消極避世的猶太社團,也未能躲開羅馬征服者的鐵蹄,最後竟然消失在茫茫的沙海之中。隻有他們在庫姆蘭山洞裏留下的經卷,在兩千年之後向世界揭示了他們的命運,以及他們獨特的社團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