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為了彌補未能成為一名正式教師的遺憾吧,父親在我的中考誌願上填上了“師範”兩個字,於是成績優異的我成了一名中師生。1985年我從江蘇省高郵師範學校(現為揚州職業大學師範學院)畢業走上教育崗位,這一路走來已經28年。
我是個喜歡讀書的人,有時也會忙裏偷閑寫寫生活中所見所聞、工作中所行所思。在我看來,這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朱永新教授發起新教育實驗後,學校倡導教師寫教育隨筆,我斷斷續續堅持了四年(後來還將它們整理成冊,名之為“閑情偶記”),記錄了自己及周圍的同事們日常工作中許多真實而有意義的場景:我們每日到校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處理糾紛、走訪家長……教師的工作雖然忙碌瑣屑,卻不乏崇高;教師的生活雖然單調緊張,卻也不失精彩。正是這零零星星的記錄構成了你手裏這本書的基本素材,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我的這部教育敘事委實不能算是我個人的工作實錄,它其實是許許多多如我一樣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剪影,是奮鬥在一線的教師群體的生活寫真。
或許有人會說,你已人到中年,夫複何求?然而我的回答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幸福,隻不過幸福的內涵千差萬別而已。教師的幸福除了教書育人,成就學生,也應當包含個人生活的充實與事業的成功。作為一個有著二十多年教齡的中年教師,我將自己的教育經曆和工作感悟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為後人提供可資研究和參考的事例,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當然,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這又何嚐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付出和另一種意義的幸福?但願我的這部教育敘事《守望學生成長》能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為我們所熱愛的教育事業注入一點新的生命的活力。
《守望學生成長》今日有幸麵世,首先要誠摯感謝著名特級教師張萬祥先生。盡管我是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寫作的,但由於本人理論素養和認知水平所限,其中錯誤和疏漏仍然在所難免,於是在完成初稿後,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它寄給了德高望重、博學熱誠的張萬祥老師,希望能得到一些指點。半個月後,我收到了張老師發來的郵件,打開來一看,一股感動的潮水頓時湧流心間。張老師的信函共有六千多字,在充分肯定了我的作品價值之後,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而特別讓人感動的是他幾乎一字一句讀完了我的書稿,並將書中語法的錯誤,連同別字和標點都一一更正過來。張萬祥老師年事已高,工作又很繁忙,然而對待我這樣一個素昧平生的普通教師卻是如此熱心,這使我終生感念,而他為拙著親自作序更是對我極大的鞭策和鼓勵。我唯有傾盡心力奉獻給教育事業,才不辜負前輩對我的期待和厚望。
我要感謝著名教育專家、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李鎮西校長,2012年全國十大最具行動力教育局長、江蘇省寶應縣教育局蔡祥雲局長,語文特級教師、北京市新教育實驗學校陳連林副校長,《中國教師報》簽約作者、山東省莒南縣第七中學紀現梅老師以及文學評論家、揚州大學文學院葉櫓教授,感謝福建教育出版社江華老師,感謝給予我幫助的所有領導、同事、朋友們,正是因為你們的關心和支持才有了今天這本書的順利出版,才使我與許許多多讀者朋友有了分享和交流的機緣。最後我還要對曾經教過的和正在教的學生們表達我真誠的謝意和美好的祝願,你們的快樂是我奮進的源泉,祝你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書寫出越來越精彩的人生華章!
作者
201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