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雪災、冰雹、海嘯、台風等突發性災害。本篇通過不同案例來介紹這些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隻有清楚地認識自然災害,同學們在自然災害發生之時才能正確自救,以及盡可能將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案例鏈接一:地震防範
地震無情,人間有情
13歲的郭翔是東汽中學的初一學生。中午,他和同學在食堂吃完午飯便來到教室午休。
下午課預備鈴已經響起,郭翔拿出英語書準備上課。此時,突然天搖地晃,教室屋頂都在響動。慌忙間,有人大喊道:“快跑,是地震,發生地震啦!”郭翔潛意識的恐懼讓他手足無措,看著同學一窩蜂地朝教室外跑去,便跟著同學一同向外跑去。跑出教室外,才發現樓梯間全部堵滿了人,根本出不去,郭翔心急如焚。此時整個教學樓都在晃動,再出不去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時,英語老師譚老師看到了郭翔和其他3名學生。譚老師說:“快回去教室的桌子下躲著吧,這在5樓,現在堵得這麼嚴重,肯定來不及下去了,再這樣擁堵下去會更危險,快回去。”就在譚老師帶學生們剛進教室的一刹那,牆體不斷掉落碎片,屋頂突然坍塌,譚老師大喊道:“快躲到桌子下!”就在學生們躲進桌下的時候,屋頂突然掉下大塊碎石,譚老師卻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護著郭翔和其他3名學生。4名學生都獲救了,而譚老師在這場地震中卻不幸遇難。
●案例來源: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嚴重破壞型地震,共造成69,227人失去生命,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歎息的智多星:
地震發生之時,很多學生因為內心的恐懼而盲目逃跑,以致後果不堪設想。那麼地震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發生地震時,如果我們在家裏,一定要及時躲避因地震而掉下來的碎片。如住在高樓,應該選擇躲到牆角邊,三角位置相對來說是較為穩固的。最佳選擇是搬個桌子到牆角,蹲在桌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頭部。如果所住房屋是一樓或者平房,則應立即衝出門外並轉移到空曠的平地上。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跑出建築物,最好就近找個安全地方躲避,待地震後,迅速離開。切記在這種情況下,要“先避後逃”。
常識介紹:
地震如何發生
地震是地球在運動中,地殼不斷運動變化,地殼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從而對地下的岩石產生了很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作用力的時候,就會發生破裂。岩石的破裂導致了地震波的產生,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麵隨之就運動起來,地震就這樣產生了。
地震的等級
地震的大小可以用震級表示,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是輕微級的,通常人們感覺不到,沒有破壞力。有感地震:一般指3—5級地震,這類地震人們有所感知,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7級地震,這種地震破壞力較為嚴重,能夠摧毀一般的土房土屋等。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這種地震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例如唐山地震(7.8級)和汶川地震(8級)。
地震前兆
曆史上很多大地震發生前夕,許多動物都表現出“異常行為”。所以常常有些居民根據動物的異常行為來判斷地震的發生時間,從而采取防範措施,這也是同學們值得借鑒的地方。
四護大講堂: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破壞極其嚴重,所以說從小樹立防震抗震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防範地震的常識性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學生自護
地震發生之時,學生可能因為內心的恐懼而手足無措,從而造成嚴重傷亡。對此,在地震發生之時,切不可驚慌,也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如果是小震,可不必慌亂,畢竟我們現在所居住的房屋一般都能抗壓震級較低的地震(農村的泥土房、草房除外)。一旦發生大地震,如果是在一樓,應立即跑到室外空曠的平地上;如果是在樓層較高的地方,則應該尋找牆角(呈三角形的地理位置)躲避。如果沒有逃出去而被壓在廢墟下,千萬不要驚慌,應該想方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觀察四周情況,防止牆體掉落的碎片砸傷頭部,保護好自己,同時保存體力,等待救援。此外,就是自身對生存的信念,切不可因為被埋廢墟而喪失求生的欲望。
◎家長監護
家長不能指望把孩子的一切教育都交付給學校,其對自己孩子的成長以及其他自然災害等常識性的防護教導也應承擔必要的責任。例如,家長應教會孩子地震時的一些逃生常識、自護常識等。
◎學校看護
學校作為學生長期學習的地方,對於自然災害的發生,可以說對其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學校應該重視自然災害防護方麵的教育,可以時常組織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演習。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如果學生們正在教室上課,學校一定要告訴學生不要慌亂,教室裏人員比較密集,亂跑可能會擁堵在教室門口從而造成無謂的人員傷亡。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安排學生有秩序地撤退到操場;如果來不及,就應該告訴學生選擇安全的地方進行暫時的躲避(安全地一般為牆角處,可以搬張桌子躲在桌下,保護自己的頭部)。在地震過後,學校應該立即請求援助,並將學生們疏散到空曠的地方(操場等地方),這樣才能更好地躲避餘震。
法律索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3條規定:教育行政等部門和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根據需要,製定應對各種災害、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傷害等突發事件的預案,配備相應設施並進行必要的演練,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社會幫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迅速,媒體應多一些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報道和宣傳。俗話說得好: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棟梁。重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對社會層麵有著嚴格的要求。媒體等機構和部門應該時常傳播地震的常識問題及自救防護措施,給學生們一個認識了解地震的途徑。在自然災害發生的同時,社會應及時對學生們施予援手,優先救護未成年人,將自然災害造成的傷亡降到最低,從而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法律索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0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和公共場所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當優先救護未成年人。
案例鏈接二:洪流預判
及時預判,躲避災害
在縣中讀七年級的14歲的李力,家境貧寒,父親在城裏打工,母親在家務農。每個周末,李力都會回家幫媽媽幹農活。一個周末的傍晚,外麵已是瓢潑大雨。李力心想這麼大的雨,家裏屋頂可能會漏雨,遂急忙趕回家中。
李力家背麵靠山,是父親和村裏的幾個人一起用泥土木頭搭建起來的土房,所以經常漏雨。李力回到家,媽媽正在用水盆接屋頂漏下來的雨。媽媽看到孩子回家了,便說道:“回來啦,你快去歇著,我給你下點麵吃。”
吃完麵,已是晚上8點多鍾了,李力便去睡覺了。臨近午夜時分,李力被雷聲震醒。但李力覺得這不僅僅是雷聲,還帶著強烈的撕裂的聲音,可能是屋後的山體裂開了。李力想起在學校學過:在山區或者是靠山坡的地方,要是遭遇暴雨,可能會發生泥石流。李力想到這,不禁打了個寒戰。李力立刻去媽媽的房間叫醒媽媽:“媽媽不好了,家裏屋後可能發生泥石流了,你快起來,我們先出去再說。”
李力將媽媽拉到家前門的大空地上說:“我們先等等看再說,要是真發生泥石流會很危險的。”話剛說完,山體崩塌的聲音更為刺耳,這時,屋後的山上滾落了部分泥土和石頭。李力看到此情景,立刻拽著媽媽跑向村口的泥土墩上。
幸運的李力,幸運地被雷聲驚醒,因準確且及時的預判,和媽媽躲過了泥石流的危險,不僅救了自己,也救了自己的母親。
●案例來源:2010年8月7日22時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災害中,一學生因準確且及時的預判,從而幸運地救了自己和母親。
機智的智多星:
泥石流經常伴隨著暴雨而來,常發生在山區或者其他險峻的山穀地帶。所以家住山區的同學們,如果遭遇暴雨暴雪,一定要加強泥石流的防範措施。那麼,在遭遇泥石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發生泥石流的前兆是山坡出現裂縫,所以切不可對裂縫現象抱以無所謂的態度。裂縫易造成山體坍塌,出現滾石現象。
發生泥石流時,不可將躲避場地選擇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處;應該選擇地質穩固的地方,待災情過後再離去。
遭遇泥石流時,不要隨便轉移躲避地點,要認真觀察周圍環境,畢竟是自己生活熟悉的地方,知道哪裏較為安全,從而迅速轉移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