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個案二:以故事框架組織故事內容(2 / 3)

為了釣到大魚,先去釣魚

跟著,蝴蝶飛來,小貓想捉蝴蝶

也是一隻也捉不到

跟著突然間釣到……都是釣不到魚

他就說:很煩!

跟著繼續學釣魚

不久就釣到大魚。

2.分析先導測試

兩位學生說故事的情況顯示,運用故事框架的效果確比沒有運用的好,尤其是B學生的表現最顯著,為了進一步了解B學生的說話變化,我們把他當時在故事框架中記錄的“重點”內容作了仔細的研究。如圖54所示,B學生把故事中的重要信息以圖畫或簡單的文字形式化,兼“有組織”地記在故事框架中,然後通過自己的敘述方式把故事說完,從前後測試相隔約二十分鍾的時間來推斷,我們認為主要是故事框架的作用產生功效,因為,一般說話能力較遜色、智力正常的學生,掌握短句或詞組的能力在七、八歲的階段大概已成熟,而導致說話不清晰的時候,通常是當要述說較長篇的說話時,因為內容太多,情節複雜,一旦思維組織跟不上,述說主題及脈絡即可能出現混亂或欠連貫,因此,我們就假設正是故事框架的工具輔助彌補了這方麵的不足。

3.兩次先導測試的小結

經過兩次先導測試,研究團隊找到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1)利用框架把故事的重要內容結構化能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記著故事的重點;

(2)接受測試的兩位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進步,因此在評估的過程中應該設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或準則,譬如,檢測學生的學習進展宜利用一個具備不同要求的評估表作為量化的工具。

(七)設計前後測

為了更準確地檢測說話評估的效度,研究團隊製定劃一的評估準則及程序:

1.評估表內容及評估標準

四個主要內容:人物、情節、主旨與語言表達,並以“不能達標”“概括部分”及“細致部分”的晉級評估標準,以檢測學生對以上四項內容的掌握程度。譬如:學生說故事的時候,隻能指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簡單的情節發展,他即被評為在“概括部分”的“能指出”、“有交代”或“點出”相關內容;學生能細致描述故事中的人物行為,清楚描述情節中的高低潮或能表達個人的感受,他即被評為已掌握了故事內容的細致部分(第三層次);學生的語言表達流暢,能模仿人物說話的語氣,即被評為語調恰當的第三層次;如果學生完全沒有出聲或支吾其詞,他即評作“不能達標”的第一層次。三個層次分別以“1、2、3”三個量化的數字作打分記錄,以便計算及檢視學生課前課後的學習進展。

2.評估程序

把寓言故事“小貓釣魚”作為所有參與學生的前測評估故事。學生先看一遍故事 (提供白紙和筆,學生可以記下任何有關故事的內容或重點),然後在沒有其他學生在旁的情況下把故事說出,教師以評估表實時記錄學生表現,並錄下過程。

(課後再進行另一次測試即後測,另選一個內容結構與前測故事 “小貓釣魚”相似的故事——“白兔和灰兔”,以同樣的程序,並盡量由同一評估員進行後測。)

評估完畢,研究員把評估結果以量化的數字作不同程度的計算分析。

(八)分析前測結果

學生對能描述人物的簡單行為較佳,大概有38%-50%,但也有23%-33%的學生連指出主角和配角的基本能力也不合格;能細致描述故事的情節發展過程隻有大概11%-26%,有一半的學生不能把故事的過程描述清楚;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麵最弱,說話不夠流暢的學生占全體人數的一半以上,流暢而語調恰當的幾乎沒有。在評估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甚至沒有說一句話,因此研究團隊覺得此次所選的課題是值得研究的,而學習內容也因前測的結果得以進一步的確定了。

(九)確立學習內容及關鍵屬性

通過先導測試及前測,研究團隊終於從前測分析數據中了解到學生在說故事上的學習差異,以及學生對說故事的不同理解,同時在多次的測試中,大概已規劃出課程中的重點,並訂出切合學生的學習內容,然後再把它簡潔而清楚地寫成:

“能清楚及有條理地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若把這個學習內容掌握好,我們認為在課堂上必需關注故事中基本的四個要素及故事的情節發展,因此相關的關鍵特征就如下列明:

1.故事有時間、人物、地點及事件;

2.完整的故事有開始、發展及結局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項的“故事四要素”是故事裏的獨立元素(概念知識),能辨識它們並不足以把故事有條理地敘述出來,因此要配合第二項的“故事脈絡”(程序知識),然後再利用某種工具把故事的發展過程有條理地組織起來。

我們初步認為如果學生掌握以上兩項關鍵特征,他們就能夠把一些人物情節較簡單的寓言故事清楚及有條理地表述。

從學術理論的層麵分析所製定的教學內容,我們這樣理解:故事的四要素是一些“概念知識”;“故事脈絡”則是一些“程序知識”。如何把“程序知識”和“概念知識”融合並轉化成為一說話的策略?教師還得在實踐中嚐試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比如建立一個說話的框架,讓學生能夠理解兩種不同“知識” 的個中關係,從而掌握一種說話的策略。

二、第二階段: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教學設計

1.活動一:運用比較的策略

當清楚地確定了“學習內容”及“關鍵特征”後,研究團隊就開始設計教學活動。第一個活動,教師利用錄音機播放同一故事《盡責的公雞》兩次,第一次有開始和結局,但刪去了中間情節發展的部分;第二次即把整個故事播放,讓學生作出比較。

設計這個活動是根據 “變易”理論指導教學,教師期望通過聆聽的活動,學生能夠分辨一個完整的故事必有它的主要部分,當缺漏了任何部分,聽者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故事的因果轉合。

2.活動二:運用故事框架把內容結構化

教師再次利用活動(1)的故事——《盡責的公雞》,作為建立框架的故事教材。此活動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利用框架把故事的重點結構化。

活動程序:

展示短篇故事——《盡責的公雞》,讓學生知道故事開始、發展、結局的各部分,並以簡單的關鍵詞語或圖畫代表故事中的時、地、人、事,再把它們根據故事的發展程序分布在框架中,最後以連續敘述的方法把故事有條理地重新組織起來。

3.活動三:故事框架的應用練習

經過把故事分析組合的活動後,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嚐試利用同一個框架把另一個故事——《小象的長鼻子》作分析、解構、摘取重點,跟著以表格重新組織,最後嚐試利用“框架重點化”的故事以自己的語言向同學敘述。

為了檢測教學計劃的實踐效果,三個教學循環都針對同一教學目標,每一個課堂循環進行的時候,所有研究成員包括教師都在場觀課,每次教學結束,研究員會先進行學生訪問,以談話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及學習程度,然後全組人員再整合學及教的重點與細節進行課後檢討及反思。

(二)教學實踐

1.第一教學循環

第一位教師依照以上的三個教學程序進行。但當教師嚐試把故事中的四要素有組織地擺放在框架中的時候,因為故事中人物眾多,經常出現在故事的不同階段中,而時間與地點又會隨著人物的出場而不停改變,事情的發生是貫串在整個過程中,框架的空間設計不但限製了字卡和圖片的擺放,還把整個故事變成兩個上下層結構的形式。

課後,為了具體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及感受,研究員實時在課堂中隨意抽取三位學生進行課後訪問:

研究員:在課堂上,教師把故事重要的字眼(內容)放在故事框架上,你們覺得這樣做能幫助你們容易記住故事的過程嗎?

學生們:隻有一點點幫助。

研究員:請說出能幫助的那一點點。

B學生:記得故事中的事、地、人和開始的時間。

研究員:那一點你覺得困難的?

B學生:擺在表格上的字很混亂,看不明白。

研究員:在這一節課裏,你們學到什麼?

A學生:學到說故事。

B學生:學到填表。

C學生:說故事的知識,日後說故事會好聽一點。

依據以上的學生課後訪問內容,我們在課後會議中作了以下的分析及總結。

首先,施教教師覺得框架的設計有問題,但又說不出問題在哪。有人提出施教教師的教學可能過於偏向記敘文的四要素:時、地、人、事,忽略了故事發展的各階段。為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徹透的了解,大家把學生課堂上作品作了仔細的分析,“小象遇見小羊”、“救起小兔”、“小羊和小兔在河邊玩耍”三件事應該有先後的程序,但框架卻不能提供結構良好的程序讓學生有條理地組織有關數據。結果,大家都認為所設計的故事框架,格式分布不合邏輯,導致組織故事重點的時候產生混亂。因此,我們須重新設計另一故事框架。

從學生運用故事框架的情況,我們發現故事中的三個要素:時、地、人放在框架的第一層,似乎與第二層的情節發展脫節了,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局不能緊扣“三要素”的轉變而“交錯配合”,就不合乎一般故事發展的邏輯。有鑒於此,學生就不能依著框架的“部署”有條理地組織故事的過程。因此,我們作了以下的改善方法。

假設,把故事的開始、發展及結局作為主要的脈絡,設在表格的第一欄,主導整個故事的縱向發展;故事“四要素”以橫向的方式配合,脈絡中三個部分都能夠清楚記錄不同的時間、人物、地點和特別事件的轉變,故事的細節過程又能記在“事情”一欄中,如此下來整個故事的結構就會較為清楚了。

除了修訂框架,研究團隊也發現主導教學的關鍵特征,不能對準學習內容,關鍵學習焦點是脈絡與四要素之間的配合,因此需重新修訂:

(1)故事包含縱向發展的脈絡與橫向發展的四個要素;

(2)四個要素穿插在故事脈絡中因情節的變化而轉變。

新的“關鍵特征”其實是表述著新修訂的故事框架(2),也就是兩項關鍵事項的融合版,把兩項關鍵特征交錯配合,結合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及設計。

從變易理論的角度分析,這個新的框架能把故事的脈絡與四個要素帶出同步變易的關係,當故事要素隨著故事脈絡的推移而改變的時候,即演繹著故事發展的進程,故事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時地人事的轉換。

2.第二教學循環

第二教學循環的教師依著反饋後的結論與修訂的建議進行施教,但是在施教的過程中因為所運用的故事教材是《盡責的公雞》,教師不自覺地把焦點傾向故事的主旨“盡責”,進一步把課堂的重點偏向了情意教學──“做一個盡責的學生”。然而,在運用故事框架集織故事的發展部分,學生的表現卻比第一循環的學生(參考課堂上作品1)優勝。從兩幅作品的圖畫和文字記錄, 我們發現學生能夠先後有序地記下故事不同階段出現過的人物、時間、地點和事情轉變,學生於課堂上說故事的條理甚為清晰。

以下是教師完成第二循環後,部分學生接受課後訪談的內容摘錄:

研究員:剛才你們學了什麼?

學生1:學說故事。

學生2:學說故事和做人不要偷懶。

學生3:不要說別人的不好,要盡量稱讚。

研究員:剛才你們說,學了說故事,是怎樣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