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香港一所中學三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初擬研究課題是“議論文的閱讀”。參與研究的教學人員有兩位科組主任及兩位施教的教師,研究人員有教育學院的一位中文科博士生導師與一位研究經驗豐富的研究員。
一、 第一階段:擬定課題
(一)教師對學習內容的看法
教師選擇“議論文的閱讀”為研究的課題,原因是教師從平日的觀察中發現 ,學生明白論文中有論點、論證過程和論據,但卻不能從文章中精確地提煉出論點及論據。譬如在考卷中題目要求提煉出作者的論點,學生通常會把第一段全盤抄下或者抄寫一些似是而非的枝節。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情況,研究員設計出一份先導試題:
1.寫出本文的論點;
2.全數列出本文的所有的論據,並簡要說明每一個論據對論點的作用;
3.運用適當的詞語(議論文的術語),寫出本文的結構。
參考以上的題目的設計,教師推斷學生的學習難點如下:
1.學生不能辨識文章的論點;
2.學生對議論文的特點模糊:論點及論據之間的關係、特性及在文章中的位置;
3.考核學生對議論文的基本結構認識。
(二) 透過先導測試了解學生對議論文的認識
1.第一次先導前測:
為了找出學生對議論文的前置知識及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難點,研究員四個班中分別從高中低三個層次抽選出六位學生參與筆試及訪問。
依表格顯示,學生最弱的環節是議論文的結構,其次是從文章中找出論據,再次是對論點的認識,論據對論點的作用環節相對較好。之後對學生進行訪問,得知:
(1)有學生誤以為論點即是論據,因為“論點”的“點”字可解作例子;
(2)六位學生都把論證(說明)及論據混淆,分不清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通過以上的先導測試,得出結論:學生對議論文各部分都有認識不足的地方,教師不能在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內處理所有的議題,因此必須找出最恰當的切入點作當前的研究內容。經過一輪的討論,結果衍生了兩個研究的方向:
(1)探究議論文最基本的三個要素;
(2)探討議論文的論據及論點。
教師依據學生的水平,認為“探究議論文最基本的三個要素”可以初擬作為此次研究的學習內容,但有部分成員卻又認為此內容太淺。為了更確實地了解該校中學三年級學生的水平,研究員又找了三位學生(沒有參與研究的學生)完成相同的測卷,進行第二次的先導測試。
2.第二次先導前測:
論“老人與家庭的關係”(文章一)
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直接指出了一個事實——老人是家中的瑰寶。
老人家閱曆深,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小至起居飲食的生活細節,大至待人處世的人生哲學,年輕的一代都可從老人家的指導中獲益匪淺。這種家庭教育,並非人人可以享有的,年輕人在家庭中能夠有老人家教導,實在是他們的福分。試想,假如沒有閱曆豐富的老人家悉心提點,後輩要經過多少挫折,碰上多少次釘子,才能成功呢?
除了閱曆豐富外,老人家更是處理家務的能手。在現今社會中,許多夫婦都需要同時出外工作。如果家有一老,便可以主持大局,既可料理家務,又能照顧兒孫,好讓在外謀生的夫婦安心地工作,無後顧之憂。可以說,老人家即使退休了,對家庭經濟仍有間接的貢獻。
常聽到人說﹕“老人又多病,又囉嗦,他們其實是家庭的負累,又怎算是寶呢?”我認為這種觀念是片麵的、不正確的。老人家多病、囉嗦,並不是他們的錯。這是老年人中常見的生理和心理現象。試問誰人不會衰老呢?今天我們不尊敬老人家,不能和老人家融洽相處,他日又怎能要求兒孫尊敬我們,好好跟我們相處呢?所以,老人家不但不是負累,反而是我們的活教材,是一麵可供我們自省的明鏡。
總之,老人可以為我們解決不少家庭的難題,也能給予我們關心及指導,他們的的確確是家中之寶呢!
三位學生都能大略地寫出文章的論點及論據,但都是以抄寫原文為主,不但未能用自己的話表述,也找不出文章的主題句。第二題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學生也不能適當地寫出論據對論點的作用,隻能隨意地抄寫某些句子作答。第三題的設計方式可能太淺,學生都能輕易把議論文的結構寫出。
通過兩次的先導測試研究發現,學生最大的學習難點,在於無法用精準的文字表述論點及或論據。其次,部分同學仍不知道論據對論點的作用。研究人員認為,在還沒有厘清議論文各部分的關係之前,處理文章的結構意義不大。因為一旦能夠把論點及或論據從文章中提煉出來,文章的結構已經呼之欲出,不必刻意在課堂上處理。教師也認為,能精準地寫出議論文中的論點及論據,對學生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是很難的一步,這裏糅合了文字的歸納及理解的能力,而學生最難的就是提煉主旨和區分篇章或段落中主旨與枝節的關係。鑒於以上的分析,研究團隊把學習內容修訂為“精準而明確地寫出議論文的論點及論據”。
關鍵特征修訂為:
(1)能分辨論點及論據段中主題句及其說明的枝節部分;
(2)論據是支持論點的理據。
(三) 擬定前測
依據初擬的學習內容及關鍵特征,研究團隊選取《論老人是家中之寶》 (見文章一) 為前測議論文篇章;《談看電視》 (見文章三)為後測議論文的篇章。因兩篇文章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內容形式上都極為相似,因此可以作為前後測的閱讀文章。
將上次先導測試的題目略作修改如下:
(1)寫出本文的論點(考核CF1的能力);
(2)舉出議論文中所有論據,並簡單說明其作用(考核CF1,CF2的能力);
(3)學生以文字擺列的方式展示議論文的結構 (考核學生的前置知識)。
答題準則:
論點答案以精準為衡量的標準,如果學生的作答不夠精準或摘抄一些不必要的枝節,視情況給分;論據不求精準隻求能寫出大概的意思。
兩班學生在掌握議論文的結構方麵不是太好,隻有14%的學生能寫出正確的答案。
研究團隊依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略作分析,對前測有了新的理解:題一和題二的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重點,在課堂上必作首要的處理內容。題二的第二部“論據對論點的作用”,學生隻需要寫出有關論據對論點並以正麵或反麵例子加以說明即可,其實意義不大。題三“掌握議論文的結構”較難利用文字加以表達,所以也可刪去。研究的焦點應集中在論點與論據的學習上。
通過對全體同學的測試,結合在先導測試中對學生的難點分析,研究團隊把學生對掌握議論文的論點與論據難點集中在兩個方麵。
1.學生不懂得用自己的文字或從文章中選出適當的文字以概括全文的論點,如下麵的例子:
2.學生不懂得如何在文章中找出論據,也不能區分論據與論證之間的關係。
(四) 確定學習內容及關鍵特征
經過研究團隊反複的商議後,擬定學習內容及關鍵特征如下:
學習內容:精準地寫出議論文中的論點,及找出其論據。
關鍵特征:
1.論點段及論據段中有主題句及其說明的枝節部分(即論證)——論證是修飾或加強立論的語例或事例;
2.論點是作者的立場,論據是支持論點的理據;論證是通過一些語例或事例支持論據的立論。
經過數次探討與測試,研究團隊終於把一個課堂的學習內容及其關鍵的學習特點梳理了出來,明確了教學方向之後,下一步便是著手開展教學實踐了。
二、第二階段:設計教學與課堂實踐
在編寫教案的時候,教師有針對性地搜集了適當的材料以備教學之用,考慮到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教師選擇了一些論點及論據都明確地出現在主題句中的文章,以便學生掌握學習的焦點。最後選定兩篇結構相似、難度相當且都以香港語體式為主的議論文。《論老人與家庭的關係》與《我看九年免費強迫教育》。
(一) 教學流程的設計
引入:溫習議論文的三個基本元素——論點、論據、論證。
活動一: 此活動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論點是作者的主張、立場及見解。
教師先讓學生重看前測文章《老人是家中之寶》,然後展示三份不同的學生前測答案(文章的論點)。接著師生進入討論的環節,討論焦點為:主題句與其說明的枝節的區別。通過分組的方式,再讓學生閱讀另一篇議論文《我看九年強迫教育》,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然後討論,最後教師以議論文的結構“論點、論據和論證”作簡要的總結。
(二) 教學實踐
活動一(第一部分)
教學目的:辨識議論文中的“論點是作者的主張及立場”。
步驟1:學生集體閱讀《論老人與家庭的關係》。
步驟2:教師將學生的不同答案展示出來,進行比較及討論:
(1)“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直接指出了一個事實——老人是家中的瑰寶。
(2)老人是家中的瑰寶。
(3)老人家閱曆深,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
教師先讓學生對以上的論點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後才回顧文本探討作者的看法:作者主要是論說老人在家中的價值,並舉出多個理據及語例說明支持“老人是家中的瑰寶”的立場。答案(1)有提到“老人是家中的瑰寶”,但卻多寫了一些論點以外的語例,即引入別人的說話以加強自己的看法;答案(3)是證明“老人是家中的瑰寶”的其中一個例證即論據;以“精準”的角度要求,答案(2)能表達作者個人的立場,不包含其他枝節也沒有引用別人的語例。
(第二部分)
教師讓學生先閱讀文章二(見下文),然後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並把每組的不同論點展示在黑板上,師生共同分析各組的不同答案。
教學步驟1:閱讀文章二(為了方便教學,施教教師把原文修改如下)。
文章二:我看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原文)
在本港已經推行了多年的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到底是否值得支持呢?我認為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利多於弊,是值得支持的。
這個教育製度的利與弊,可以分成兩部分去分析。
第一部分是有關免費教育。首先,免費教育的政策為人們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很多有心求學的孩子,因為家中經濟出現問題,根本無法支付學費,因此免費教育無形中減輕了父母的經濟負擔,從而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教育。
其次是實施免費教育後,社會上貧富懸殊的問題可得以舒解。免費教育增加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人們的知識水平普遍地提高了。人們借著知識的提升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拉近了社會不同階層的貧富差異。盡管政府因實施免費教育而加重教育開支,我認為也是值得的!
第二部分是強迫教育。強迫教育有助延緩孩子投入複雜的社會,讓他們在學校先學習知識,然後貢獻社會,有利於向社會提供人才。強迫教育對某些無心向學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束縛,他們可能寧願早一點外出社會幹活。可是我認為年紀太小的孩子是不宜外出社會做事的,試問他們年紀幼小,怎會知道社會人心險惡呢?要知道學校除了是個念書的地方,也是學習待人處世的場所。盡管念完九年書後,即使不打算繼續學業,學校也能保障學生安然度過身心健康發展的階段。人們知識水平提高了,社會道德觀念亦會加強,犯罪率會因此減低。因此,我認為強迫教育不是束縛,而是一種保育!
總而言之,九年免費強迫教育製度是利多於弊,它為人們提供平等教育的機會,舒解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確保孩子能在一個適當的環境中成長和受教育,所以我支持這個教育製度。
我看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修訂一)
在本港已經推行了二十多年的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到底是否值得支持呢?而我身為一個學生是支持這個教育製度的。
當然這個教育製度也有它的利與弊,我認為可以分成兩部分去分析。第一部分是免費教育:不論富有還是貧窮的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減輕了學生父母的負擔,也使更多人可以受教育。很多有心求學的孩子,因為家中經濟出現問題,根本無法支付學費,因此便打了退堂鼓。但是實施了九年免費教育後,使他們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從而可以改善貧富懸殊的問題。社會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們知識水平提高,社會道德觀念亦會加強,犯罪率會因此減低。盡管政府的開支因而加重了,但我認為這是值得的!
另一部分是強迫教育:可能強迫教育對某些無心向學的學生來說是束縛,他們會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倒不如讓他們早一點出來社會幹活。然而學校除了是念書的地方,也是學習待人處世的地方,我認為年紀太小是不宜太早出來社會做事的,試問他們怎會知道人心險惡呢?盡管念完九年書後,有些學生不打算升學,但至少他們已學懂了成熟處事!
總而言之,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是利多於弊的。我認為它的推行使更多人有機會受教育,無論如何,這也是值得支持的。
教學步驟2:讓學生分組討論寫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以下是5種不同的答案)
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是值得支持;
九年免費教育是利多於弊的;
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是利多於弊的;
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
我身為一個學生支持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的政策。
教師請學生談談以上答案哪項最符合文章的論點要求,詳情如下:
學生1: 我認為是“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是利多於弊”。
教師:為什麼?
學生1:因為整篇文章有提及它的好處及壞處,最後以“利多於弊”作總結。
教師:還有其他的意見嗎?
學生2:我也認為“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是利多於弊”是對的。
教師:原因?
學生2: 因為整篇文章分開它的好處及壞處來肯定它的價值,值得作者支持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利多於弊。
教師回答:讓我們看一看第一段。記不記得第一篇文章論及“老人與家庭的關係”,論點是隱藏在第一段裏,在第二篇文章的第一段,有沒有“利多於弊”?
學生:沒有。
教師回答:現在你們掌握到最精準的論點嗎?
學生:……
教師回答:文章的題目是“我看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首段之後的段落都是論述支持的理由,所以精確的論點是在首段——“身為一個學生是支持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製度”。
教師總結:如果在第一段能找出主題句表達論點的意思,那就是論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其他段落對論點的作用嗎?
(此部分教師的教學可能有討論的空間,本文將於下文仔細分析。)
活動二(第一部分)
教學目的:讓學生辨識議論文中的論據都是作者用以支持論點的理據或例子。
教師選取一些學生所寫《論老人與家庭的關係》論據的不同答案,與學生展開討論。
教師:什麼是論據?
學生:作者舉一些事例論證有關的論點。
教師補充:對,論據是作者提供一些正麵的理由以支持有關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