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章提到,香港中國語文科先後推行不同的課程改革及教學研究,為香港教師帶來許多新挑戰,筆者將在以下數章通過幾個案例介紹一種近10年來在香港得到廣泛好評的校本研究模式——課堂學習研究(Learning Study)。本章先介紹課堂學習研究的沿革及當中的理論構架和操作模式,讓讀者在閱讀之後三章的個案研究之前,對課堂學習研究能有初步的認識。
課堂學習研究是有理論支撐,步驟嚴緊而又涵蓋教與學各個層麵的一種協作式行動研究,其理念來自內地教研實踐的經驗及日本的授業研究(lesson study),並以瑞典馬飛龍教授(Ference Marton)發展的“變易理論”( Variation Theory)為理論框架。過程中教師與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小組,針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來集體備課、觀課、評估、反思,再施教,不斷循環,以提升教學能力。課堂學習研究整合了實驗設計和授業研究的理念,創設了一種基於理論而又創新的學習環境,聚焦於對學習內容的處理,希望促進與改善教與學。研究小組透過創設適當的學習經驗,不隻希望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學到最多、最深入及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更期望各個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及研究員皆有所學。
課堂學習研究有一套嚴謹的操作流程供學校教師參考,其具體流程為:教研人員與同科同級的教師組成研究團隊,其間每星期開會一次,一同研究教學課題,並設計一堂研究課,過程中團隊會深入分析課題及觀課,因此每次隻會圍繞一個課題設計1節約40分鍾至1小時的課。在整個研究裏,研究團隊通過訪談及測試診斷學生的學習難點,並集體備課觀課、作課後分析,然後檢討教學成效後再施教。綜觀整個研究係統,具備了檢視學生學習難點、分析教師教學、評估學習結果以回饋教學的互動機製,同時創建了討論的平台與反思的空間,讓參與的教師與教研人員在實踐的過程中探討教學問題,提升專業能力。
課堂學習研究的整個操作流程把學習、評估及教學的元素組成互動的實踐係統,在每個階段中來回檢視三者的互動關係。筆者在下一節把整個流程分作設計階段、實踐階段及反思階段,並逐一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