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武漢大學檔案館藏“國立武漢大學”檔案開發利用的現狀及其前景吳驍 (2)(2 / 2)

(二)編輯出版各種專門的校史資料集錦

除了編輯整理出全麵、係統的校史資料彙編外,我們還可就武漢大學校史中的某些極具特色和魅力的領域,深入挖掘,編輯出版一些專門的校史資料集錦。比如,我館藏有大量反映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校園風貌、人物風采以及辦學成就的珍貴曆史圖片,主要散見於各種曆史檔案之中,我們完全可以將其係統地彙集起來,編成一本《武漢大學老照片》(暫名,或稱《武大舊影》、《珞珈舊影》等),這樣既對這批珍貴的曆史資料進行了生動和集中的展示,以及另一種形式上的“珍藏”,同時又極具可讀性,有利於在全校師生校友中甚至是全社會的範圍內更好地宣傳和普及武漢大學校史知識。

再如,在國立武漢大學辦學21年間所產生的3000多份學生畢業論文中,有超過一半的論文副本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武漢大學檔案館。當時,武大學生的畢業論文水平普遍較高,既能體現出紮實、深厚的專業素養與學術功底,又不乏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到創見,很多論文甚至光從標題上便可看出作者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敏銳的選題眼光。與此同時,不少論文本身就是一部優美的書法作品,在給人以深刻的學術熏陶和思想教育之外,還能充分地給人以美的享受。在這批論文中,有少數屬於翻譯作品,更有大量論文甚至是直接用英文完成的,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武大學生極高的外語水平和學術水平。總的來說,這批論文雖因年代久遠,某些具體的觀點和結論可能已與當前的學術發展實際脫節或不符,但其史料價值仍不可低估,有些論文甚至至今仍然有著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當時武大本科畢業論文中的一個傑出代表,便是由著名曆史學家、國立武漢大學史學係1934年的畢業生陶元珍在李劍農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畢業論文——《三國食貨誌初稿》,在當年甚至直接由商務印書館予以出版,由此可見武漢大學當時的本科教學、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的水平之高。

為了能讓這批代表著武漢大學較高本科教學水平的論文重見天日,讓廣大師生校友乃至學術、教育界人士充分領略到武大前輩學長們的學術精神與風範,推動今日武大的校風、學風建設乃至相關領域內的學術研究,我們完全可以將這批論文精選一部分,以重新排版或是影印的方式,編印出版一部《國立武漢大學學生優秀畢業論文選編》(暫名),以激勵廣大師生潛心學術、刻苦鑽研,更好地推動學校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此外,我們還可以專門查找出所選論文作者的學籍檔案,作為各篇論文的重要背景資料與補充材料,與論文本身一同刊印出來,使其更具完整的史料價值。不同學科論文的具體篩選工作,可邀請學校各個學科領域裏的有關專家學者來進行嚴格的鑒定,首先應考慮其本身的學術性,及其對現今相同或相近領域研究工作的借鑒意義,其次還可適當地考慮一下論文作者本人在國內外學術、教育界的名氣和影響,以充分地彰顯其“名人效應”。對於後一點,筆者不揣冒昧,憑著自己對武漢大學校史的較為熟悉,已逐一列舉了不少本館收藏的國立武漢大學知名校友的畢業論文名稱及其指導老師、完成年代等基本信息,並依次以當時的學院、係別和論文完成的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列,作為本文的附錄。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館館藏的1萬多卷“國立武漢大學”檔案,固然是研究國立武漢大學曆史最重要的史料和憑據,但也仍然是不甚完整的,社會上另有大量我校沒有收藏的武漢大學校史資料,仍散布於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某些檔案館、圖書館或是其他學術、教育、文化機構。據筆者目前所掌握和了解的情況,在武漢大學校外,藏有國立武漢大學史料的地點和單位,大致有武漢本地的湖北省檔案館、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檔案館、武漢市圖書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央檔案館、教育部、北京大學檔案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檔案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南京的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廣州的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四川樂山的樂山師範學院圖書館所設的“武漢大學樂山紀念堂”,湖北崇陽的雪艇圖書館,以及台灣的“國史館”、“黨史館”、“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國立武漢大學校友會”,等等。對於散落在外的這些武漢大學校史資料,我們也應當花大力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其一一征集或複製回來,以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我校的館藏檔案資源和校史資料,為我們更加全麵和深入地開展校史研究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