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主體性知識
教師的主體性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從事某門學科教學所特有的業務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學科的知識內容、學科架構、發展脈絡、學科理念和學科特色等,這是教師教書育人必備的業務素質,是教師從事教學的保證。教師如果缺乏學科專業知識,就如建造大廈少了磚瓦一般,教學過程就無法進行。課程改革的實施也就無從談起。教師隻有具備了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更新知識能力,才有可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真正能手,否則課堂上隻能“照本宣科”,嚴重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就無威信可言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這正說明了教師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教師的一般性文化知識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知識的進步加快,知識不斷更新,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對於教師來說,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就顯得尤為迫切和現實。因此,教師在力求專業知識不斷“爬坡”、“登高”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本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藝術等方麵的有關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修養的培養,有意識地實行科學整合,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整體優化。
所謂“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因此,現代教師隻有勤奮廣泛地學習,建立起既精深又廣博的知識結構,成為專博相濟、一專多通、一專多能、主精輔熟的“通才”,教學才能博采眾長,旁征博引,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給學生以“複合維生素”,產生綜合效應。否則,拘於一隅,隻是孤立地研究和精通專業卻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
教師的條件性知識
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就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關於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方麵的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育這項複雜而又有規律的科學麵前,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靠盲目勤苦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現代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知道“教什麼”,而且更應懂得“怎樣教”、怎樣才能“教得好”。教師隻有懂得了教育規律,了解學生心理特點,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增強其預見性和科學性,克服盲目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教育工作中就會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樣。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具有的關於客觀現實的背景知識。這類知識主要來自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鮮活經驗的累積。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影響。教師獲得實踐性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一旦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這就更要求教師要勇於實踐、勤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積累豐富的實踐性知識,並以自身的實踐性知識優化整合主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一般性文化知識,確保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教師自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實現更大的發展。
總的來說,現代教師的知識結構並非線性,也不是平麵的,而是複合型的。幾種知識結構相互滲透、共同作用並形成現代教師的知識容量。
(2)要靈活運用各種知識
教師的知識是由各種知識組合而成,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恰恰相反,它們是有機的整體。不同教師在專業知識的整合程度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專家型教師顯然更善於組織知識,他們頭腦中各種知識的整合程度比起一般教師來要高得多。
專家型教師不但可以將他所知道的與教學相關的多個領域的知識重新構建為包括所教學科、學習者、課程、情境、教學方法以及其他課程內容等知識的整體,並能將之以腳本、命題、結構和圖式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他們還具備很多使教學得以發生的社會和政治背景知識以及有助於達到有價值的目的但又不容易被傳遞的緘默知識。因此專家型老師與一般老師相比,其知識量更豐富,而且組織情況更好。它能夠形成按層次組成的體係,並將知識進行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