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成為專家型的教師(2)(1 / 2)

教師應該樹立主動教研的意識,認識到教育科研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長期不間斷地開展教研活動是每個教師必須履行的職責,是提高教師自身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與提高自身價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師都應主動地、能動地成為教育科研的主人。

過程意識

很多人認為教育科研隻有那些高級教育專家才能出成果,或者認為不關自己的事情。其實這都是誤導。教育科研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實踐經驗總結與升華的過程。樹立過程意識,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讓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是對教育科研的正確認識。

創新意識

開拓創新能力是教師科研能力發展到成熟階段後達到的一種高級境界。隻有創新才是教育向前發展的動力。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偉長說過:“不上課就不是教師,不做科研就不是好教師!”足見教育研究對教師的意義之重大。教育科研理論的生成應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具體的應用。從事教育科研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的過程。是研究就需要學習,就會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價值。當困惑明朗時,我們的科研能力也就隨之提高,教學水平也就芝麻開花節節高。

3.學識最淵博的老師也應是最謙虛求教的學生

教師的神聖是不允許任何人去褻瀆的神聖,但是這種神聖卻不是教師的主觀行為,而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識的培養。

學生能原諒老師嚴厲刻板,卻無法忍受教師的無知。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對老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過去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手裏就要有一桶水。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一桶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學生的需要了。一位良師足以讓學生回味一生;一個庸師足以讓學生評判一生。每一位學生都希望結交德藝雙馨的老師,他們對老師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甚至挑剔的。教師的才氣將直接決定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信任度、影響力。

但是現在有許多老師仍然滿足於兩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手段陳舊,一味地向學生腦中灌溉知識,卻忽視了對“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也淡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潛移默化作用。

專家型教師之所以能成為教師群體中的佼佼者,關鍵在於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認為,專家型教師所具有的三個共同特點中,第一個就是關於知識,即專家型教師具有“專家一樣的知識”。這種知識能讓專家型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更多的策略和技巧來解決問題。

專家型教師較一般教師獵涉了更加齊全的門類和更加豐富的知識,同時他們知識掌握的程度也更占優勢。比如,專家型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間的聯係,提供恰當且多樣的表征並與學生建立積極和有意義的對話;相反,一些知識貧乏的教師就隻能“把學科知識表征為一係列靜態和平淡無味的事實,常常給出不恰當的舉例和類比,並傾向於強調課堂作業和以常規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是與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也常常因過多使用規則而引發誤解”等等。

因此教師應轉變知識觀。這裏所說的知識觀是對知識性質的看法,它對人的知識素養起著根本的製約和影響作用。知識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新的知識觀是新的時代的產物。隻有確立新的知識觀,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素養以及教育觀念、教育行為等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需要。

知識觀的轉變決定著教師的知識素養能否適應新的時代需要,決定著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認為知識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中立性,自然會要求學生以理解、記憶為主去接受知識;而一旦教師認識到了知識的文化性、境域性和價值性,就能更多地指導學生在質疑、探究中學習並努力吸收造新的知識。

那麼教師應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專家型知識”呢?

(1)知識結構要合理

什麼樣的知識才能被稱為“像專家一樣的知識水平”?

一些人認為專家型知識應當包括“內容知識——有關所授學科內容的知識”、“教育學知識——怎樣進行教學的知識”和“有關特定內容的教育學知識——怎樣對所教的具體內容進行教學的知識”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