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娛樂體育(1 / 3)

鬥草亦稱“鬥百草”。古代遊戲名。以草為比賽對象。或對花草名,或鬥草的多寡、韌性等。常於端午日進行。兒童、少女多愛好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唐白居易《觀兒戲》詩:“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弄塵複鬥草,盡日樂嬉嬉。”《紅樓夢》第六二回:“外麵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滿園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裏鬥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鬆。’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

鬥百草見“鬥草”。

泥錢古代兒童遊戲名。因是以銅錢作模子而製成的泥的錢狀物,故稱。玩時,畫一方城於地,將一枚泥錢放入城中,叫“卯”;另以一枚擊之,叫“撇”。中則勝,若不中而靠近城中泥錢的,也算勝。雖未靠近但還在城中的,則變“撇”為“卯”。未入城則負。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是月(三月),小兒以錢泥夾穿而幹之,剔錢,泥片片錢狀,字幕具備,曰泥錢。畫為方城,兒置一泥錢城中,曰卯;兒拈一泥錢遠擲之,曰撇。出城則負,中則勝,不中而指杈相及,亦勝。指不及而猶城中,則撇者為卯。其勝也以泥錢……有撇用泥丸者,與錢略同,而其畫城廓遠。”

騎竹馬一種兒童遊戲。置短竹於胯下,一手執前,一手執後,兩腿作騎馬姿勢,一蹦一跳往前疾跑。或一手握竿的前端,使竿的後梢曳地,另一手作揚鞭態,雙腿仍仿奔馬前進。玩者多為男孩,且往往集體遊樂。漢時即已流行。《後漢書·郭伋傳》:“〔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唐李白《長幹行》之一:“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唐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

打麥兒童遊戲名。始於唐,直至現代,仍為兒童所喜愛。因起源於生產勞動,以拍掌聲模擬打麥聲,故稱。《舊唐書·武元衡傳》:“先是長安謠曰:‘打麥麥打三三三。’”宋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打麥》:“《唐書》:武元衡之將遇害也,京師童謠曰‘打麥,三三三。’今俗兒戲有打麥,鼓掌作打麥聲,後必三拍之,抑緣此也。”

摸瞎魚亦稱“摸蝦兒”。兒童遊戲名。以繩圍圈,其間空地約一丈見方。圈內二童,各用帕蒙眼,一童執木魚,不時變換位置敲擊,一童聞聲摸索,以巧遇奪得木魚為勝。舊時北京兒童常於正月間做此遊戲。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一》“摸瞎魚”自注:“群兒牽繩為圓城,空其中方丈。城中輪著二兒,各用帕厚蒙其目,如瞎狀。一兒手執木魚,時敲一聲,而旋易其地以誤之。一兒候聲往摸,以巧遇奪魚為勝。則拳擊執魚兒,出之城外,而代之執魚輪入,一兒摸之。”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又繩以為城,二兒帕蒙以摸,一兒執敲城中,輒敲一聲,而輒易其地以誤之,為摸者得,則蒙執敲兒,曰摸蝦兒。”

摸蝦兒見“摸瞎魚”。

抓子兒古代遊戲名。婦女兒童多喜好之。子兒,用象木、銀礫、豬拐骨、石子、果核等物充當。玩時先鋪撒開,撿起一枚向上拋去,緊接著盡快抓起其餘各枚,再把落下的接在同一手中。練習或比賽手眼的敏捷靈活。此遊戲一直延續至今,以上擲沙布袋下抓麻將牌,再以一手接住者為多。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是月(正月)也,女婦閑,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兒’。丸用象木、銀礫為之,競以輕捷。”《紅樓夢》第六四回:“寶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攜了芳官,進來看時,隻見西邊炕上麝月、秋紋、碧痕、春燕等正在那裏抓子兒贏瓜子兒呢。”

踢毽子民間傳統體育遊戲。亦寫作“踢鍵子”。毽子有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以雞毛毽為最普遍。用布或皮革縫裹銅錢為圓形底座,再縫一截鵝(雞)毛管,插以雞毛。遊戲時,用腳連續向上踢,使不落地。玩法多樣。常在冬令開展。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唐代始有記載,宋代流行,技巧有所提高,至明清,更為盛行,技巧也更為高超。唐道宣《續高僧傳·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沙門慧光年方十二,在天門街井欄上,反蹋蹀,一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鞬曰:‘此小兒世戲有工,道業亦應無昧。’”《格致鏡原·玩戲器物·毽子》引《事物原始》:“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遺事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麵,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墮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

放風箏亦稱“放紙鳶”、“放鷂子”等。我國民間傳統體育遊戲。曆史極為悠久。以細竹篾紮成骨架。糊薄紙或絹,拉著係在上麵的長線,趁風勢放上天空。式樣繁多,有禽、獸、蟲、魚、人物等。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飛得高,“軟翅”較柔軟,飛得較遠。放飛多於春日進行。清代《南鷂北鳶考工誌》,專述風箏,體現了我國風箏製作的高超水平,傳為曹雪芹所著。《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月不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唐司空曙《風箏》詩:“高風吹玉柱,萬簌忽齊飄。颯樹遲難變,紫空細漸銷。”宋周密《武林舊事·西湖遊興》:“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此雖小技,亦有專門。”明陳沂《詢錄·風箏》:“〔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來:也有美人兒的,也有沙雁兒的。丫頭們搬高墩,捆剪子股兒,一麵撥起籰子來……寶玉等大家都仰麵看天上這幾個風箏起在空中。一時風緊,眾丫環都用絹子墊著手放。黛玉見風力緊了,過去將籰子一鬆,隻聽‘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

放紙鳶見“放風箏”。

放鷂子見“放風箏”。

打滑撻清代冰上運動。滑撻,溜滑。穿著特製的冰鞋從專設的冰坡上往下滑。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勝。”

放爆仗一種遊戲名。多在喜慶節日裏燃放。爆仗,因古時以火燃竹,畢剝有聲,故稱。後世用紙裹火藥,點燃發聲。《神異經·西荒經》:“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嚐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於樓下……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燒香東嶽廟,賽放炮仗,紙且寸。”清翟灝《通俗編·俳優》:“《甕牖閑評》:宗懍雲,‘歲旦燎竹於庭。’所謂燎竹者,爆竹也。按古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仗,前籍未見,唯《武林舊事》,言西湖有少年,競放爆仗,及設煙火,起輪走線,流星水爆等戲,又言歲除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殿司所進假屏風,內藏藥線,一爇連百餘不絕,蓋此等戲俱,自宋有之也。”

放煙火一種娛樂遊戲。多在喜慶日發放。舊時煙火,一般係包紮品,內裝藥劑,搭架施放,點燃後焰火噴射,五彩繽紛,並幻成各種景象,有空中樓閣、戲曲形象或花鳥蟲魚等。傳說古代傀儡戲中的“藥發傀儡”,即煙火,始於宋代。今又稱“禮花”、“焰火”。有平地小焰火和空中大焰火兩類。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餘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向夕而燈張,煙火施放。煙火則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層至五,其所藏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清張岱《陶庵夢憶·魯藩煙火》:“兗州魯藩煙火妙天下。煙火必張燈……及放煙火,燈中景物又收為煙火中景物……殿前搭木架數層,上放‘黃蜂出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獅、象、橐駝之屬百餘頭,上騎百蠻,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鬥諸器,器中實‘千丈菊’、‘千丈梨’諸火器;獸足躡以車輪,腹內藏人。旋轉其下,百蠻手中瓶花徐發,雁雁行行,且陣且走。移時,百獸口出火,尻亦出火,縱橫踐踏。端門內外,煙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奪,屢欲狂易,恒內手持之。”

捉迷藏一種蒙目相捉的遊戲。有互相摸捉,也有一人遮目,在劃定區域內摸捉他人的。相傳源出於唐代宮廷,後代多兒童為之。唐元稹《雜憶詩》之三:“憶得雙文籠月下,小樓前後捉迷藏。”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一三二:“內人深夜學迷藏,繞遍花叢水岸旁。乘興或來仙洞裏,大家尋覓一時忙。”元伊世珍《瑯嬛記》卷中引《致虛閣雜俎》:“玄宗與玉真楊貴妃恒於皎月之下,以錦帕裹目,在方丈之間互相捉戲。玉真捉上每易,而玉真輕捷,上每失之,滿宮之人撫掌大笑。一夕,玉真於袿服袖上多結流蘇香囊,與上戲。上屢捉屢失,玉真故以香囊惹之,上得香囊無數。已而,笑曰:‘我比貴妃差勝也。’謂之捉迷藏。”

抖空竹民間體育遊戲。亦為雜技的一種。空竹,一名空鍾,俗稱響簧、地龍、悶葫蘆等。多以竹木製成。分單軸和雙軸兩種。軸內空,有木笛發聲,外有孔。連著軸有一圓柱形的把,其中段稍細。玩時,以兩根短竿,頂端間係以細繩,懸空竹於其上,兩手各執一竿來回拉動,使空竹旋轉。其時,隨速度的加快而發出響亮的鳴聲。有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可多人進行表演。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蕩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亦結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又:“謠曰:‘楊柳兒青,放空鍾。’”清李虹若《朝市叢載·時尚》:“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空鍾》:“空鍾者,形如車輪,中有短軸,兒童以雙杖係棉線播弄之,儼如天外晨鍾。”

抽陀螺一種古老的兒童遊戲。陀螺,圓錐體,有石製、陶製、木製及磚瓦磨製者。玩時,用繩纏繞於地,猛一抽繩,使直立旋轉。待其緩,再以繩鞭之。山西省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陶製小陀螺,證明此戲至少產生在四千年前。10世紀以前,傳入朝鮮、日本等國,流傳至今。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陀螺者,木製如小空鍾,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而無竹尺。卓於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則轉,無聲也,視其緩而鞭之,轉轉無複往。轉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頂光旋旋,影不動也。”清元璟《雜詠篇》:“京師小兒玉瑳瑳,紫貂裹袖紅錦靴。嬉戲自三五,樂莫樂兮鞭陀羅。香塵堆裏牛羊馬騾,鞭個走珠鞭個旋螺。”

打髀殖亦作“打髀石”。滿語稱作“噶什哈”。古代一種遊戲名。將麅、鹿的腿前骨,灌以銅或錫,堆在地上擊之。擊中者,盡取所堆之物。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我如今著我大的孩兒費得雄,他也是個好漢,常在教場中和小的們打髀殖耍子。”《元朝秘史》卷三:“帖木真十一歲於斡難河冰上打髀石時。”李文田注:“打髀石,乃漠北舊俗也。”清楊賓《柳邊紀略》卷四引《契丹國誌》:“宋真宗時,晁迥往契丹賀生辰,還言國主皆佩金玉錐,又好以銅及石為槌以擊兔,然則髀石乃擊兔所用,以麅、鹿之骨角或銅灌而成也。”

擲磚古代遊戲。比賽投擲的命中率。與古老的“擊壤”之戲相似。《太平禦覽》卷七五五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以磚二枚,長七寸,相去三十步立為標,各以磚一枚,方圓一尺,擲之。主人持籌,隨多少,甲先擲,破則得乙籌,後破則奪先破者。”

拋堶宋代遊戲名。在平地上以瓦片拋擊瓦片。堶,瓦片。比賽所擊中的瓦片數量的多少。古人認為源於堯時的擊壤之戲。明楊慎《拋堶》:“宋世寒食有拋堶之戲,兒童飛瓦石之戲,若今之‘打瓦’也。梅都官《禁煙》詩:‘窈窕踏歌相把袂,輕浮賭勝各飛堶。’堶、七禾切,或雲起於堯民之擊壤。”

七巧板拚板玩具。用一塊正方形木板或厚紙板分作七塊製成。此大小不等的七塊板,可拚成各種文字、物形及圖像。或說它由“燕幾圖”演變而來。至今已有千年以上曆史。其拚湊原理相當於幾何學上的“等積變換”,是世界上古老的益智遊戲之一。後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在國外稱為“唐圖”,意即中國的圖板。記載罕見,其發明者與發明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清代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圖》,八冊,收集有大量用七巧板拚成的圖形。

唐圖見“七巧板”。

走馬燈唐代稱“影燈”。舊俗元宵節,以紙剪為人馬鳥獸之形,粘於紙輪之下四周,輪下有杆,能活動自轉。點燭,燭焰驅杆轉動。人馬鳥獸投影於燈壁,隨之而轉,往來不停,因稱為“走馬燈”。唐鄭處誨《明皇雜錄·逸文》:“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影燈……時有巧匠毛順,結創繒彩,為燈樓三十間,走馬燈

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乃以燈為龍鳳虎豹,騰躍之狀,似非人力。”宋範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詩:“映光魚隱見,轉影騎縱橫。”自注:“馬騎燈”。按:即走馬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其物雖微,頗能具成敗興衰之理,上下千古,二十四史中無非一走馬燈也。”

影燈見“走馬燈”。

翻觔鬥亦稱“翻跟頭”、“翻筋鬥”等。古代百戲之一,也用於戲曲表演和體育鍛煉等。唐崔令欽《教坊記》:“漢武時,於天津橋南,設帳殿,三日。教坊一小兒,筋鬥絕倫。”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高梁橋》:“觔鬥者,拳據地,俯而翻,反據,仰翻,翻一再折,至三折也。置圈地上,可指而仆爾,翻則穿一以至乎三,身僅容而圈不動也。疊案焉,去於地七尺,無所據而空翻,從一至三,若旋風之離於地。”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觔鬥、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

翻跟頭見“翻觔頭”。

翻筋頭見“翻觔頭”。

踢石毬古代兒童遊戲。玩法為:置二石球於前,一人先踢其一使之遠,接著另一人踢,再踢而中為勝。石球,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遺址中曾出土,磨製光滑,大小不一,當時的玩法無考,估計為以球擊球。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是月(陰曆十二月),小兒及賤閑人,以二石球置前,先一人踢一令遠,一人隨踢其一,再踢而及之,而中之,為勝。一踢即著焉,即過焉,與再踢不及者,同為負也。再踢而過焉,則讓先一人隨踢之。其法初為趾踵苦寒設,今遂用賭,如博然,有司申禁之,不止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閑常之戲則脫泥錢,蹋石球。”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踢球》:“十月以後,寒賤之子,琢石為球,以足蹴之,前後交擊為勝。蓋京師多寒,足指痠凍,兒童踢弄之,足以活血禦寒,亦蹴踘之類也。”

撚錢亦作“擲錢”。漢代稱“意錢”。古代一種博戲。以手使錢旋轉,視其正、反麵。常用來賭博或占卜。《後漢書·梁冀傳》:“〔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宋陸遊《避暑漫鈔》:“慈聖光獻曹後……其在父母家時,與群女共為撚錢之戲,而後一錢輒獨旋轉盤中,凡三日方止。”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釋諺·錢字》:“孫宗鑒《東皋雜錄》:今人擲錢為博者,戲以錢文麵背為勝負,曰‘字’曰‘幕’……按《閑窗括異誌》:張湘以乙卯魁亞薦,揭曉兩夕前,夢人持巨槃撲賣,湘一撲五錢皆黑,一錢旋轉不已,竟作字。一人曰:‘幾乎渾純。’及榜出,乃為小薦第一。知此戲古時已有,即《梁冀傳》之意錢也。《避暑漫鈔》作撚錢。”

意錢見“撚錢”。

打柭柭古代兒童遊戲名。柭柭,木製,高二寸許,兩端尖形,用棒擊之以賽遠近。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小兒以木二寸,製如棗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柭柭。古所稱擊壤者耶?其謠雲:‘……楊柳兒發芽兒,打柭兒。’”

跑風車舊時兒童遊戲。以秫秸一根,兩頭交互貼以彩紙,另以細竹一根,削尖,插入秫秸正中小孔內,持之頂風奔跑,使旋轉如風車,故稱“跑風車”。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風,則剖秫秸二寸,錯互貼方紙,其兩端紙各紅綠,中孔,以細竹橫安秫竿上,迎風張而疾趨,則轉如輪,紅綠渾渾如暈,曰風車。”

跳繩民間傳統體育遊戲。在舞成圓圈的繩索中做各種跳躍動作。漢族古代稱“跳白索”;清代稱“繩飛”。繩有長短之分。短繩可單人或雙人跳,長繩則由兩人甩繩,多人輪跳或同時跳。也可用雙繩,交叉甩。跳法多樣:有前甩、後甩、前交叉、後交叉、雙搖飛、多搖飛;單腳跳、單腳換腳、雙腳並跳;計時跳繩等等。兒童往往用旋律與節奏相適宜的歌謠伴唱。《北齊書·後主傳》:“遊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燈市》:“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清《有益遊戲圖說》:“用六尺許麻繩,手執兩端,使由頭上回轉於足下,且轉且躍,以為遊戲,是謂繩飛。”

擊壤古代一種投擲遊戲。壤,木製,狀如鞋履。曆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唐堯之世。宋代的拋堶、明代的打瓦、打柭柭,均淵源於擊壤。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於道。”《太平禦覽》卷七五五引北魏邯鄲淳《藝經》:“擊壤,古戲也。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清翟灝《通俗編·俳優》:“今小兒摶土為丸,置其一以為標,足蹴他丸擊之,或用瓦球,或用胡桃,率以中者為勝,應屬擊壤遺習。”

猜拳亦稱“劃拳”、“拇戰”等。舊時酒席間佐飲助興的一種遊戲。源於唐末五代的“手勢令”與“招手令”。初用手作各物之勢,以賭勝負,其法今不傳。後為兩人對猜,同時出拳伸指喊數,猜中雙方所伸手指的合計數者為勝。《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癸醜,王章置酒會諸朝貴,酒酣,為手勢令。”胡三省注:“會飲而行酒令以佐歡,唐末之俗也。《類說》曰:‘亞其虎膺’,謂手掌。‘曲其鬆根’,謂指節。‘以蹲鴟間虎鷹之下’,蹲鴟,大指也。‘以鉤戟差玉柱之旁’,鉤戟,頭指;玉柱,中指也。‘潛虯闊玉柱三分’,潛虯,無名指也。‘奇兵闊潛虯一寸’,奇兵,小指也。‘死其三洛’,謂嚲其腕也。‘生其五峰’,五峰,通呼五指也。謂之招手令。蓋亦手勢令之類也乎哉!”《水滸傳》第一○九回:“其中有幾隻船,放於中流,猜拳豁指頭,大碗價吃酒。”《紅樓夢》第六二回:“湘雲等不得,早和寶玉‘三’、‘五’亂叫,猜起拳來。那邊尤氏和鴛鴦隔著席,也‘七’‘八’亂叫,搳起拳來。平兒襲人也作了一對。”清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先生》:“〔朱笥河〕性又喜飲,至連舉數十觥不亂,拇戰分曹,雜以諧笑。”

劃拳見“猜拳”。拇戰見“猜拳”。猜枚俗稱“猜單雙”。舊時酒令遊戲之一。取席上若幹果品物件,如蓮子、瓜子、鬆子、錢幣、棋子等,握於拳中,使人依次猜其單雙、枚數及顏色。共猜三次以角勝負,負者罰飲。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二折楔子:“今無甚事,且回後堂中和夫人猜枚吃酒去也。”《紅樓夢》第二三回:“每日隻和姊妹丫鬟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

猜單雙見“猜枚”。打鬼古代兒童遊戲名。起源於逐疫驅鬼之俗。正月十六日,一童扮鬼,群兒以繩係其腰,牽之,相去丈許,則輪番躍前,出其不意拳之而逃,名為“打鬼”。若被“鬼”所抓住,則替其為“鬼”,稱作“替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小兒共以繩係一兒腰,牽焉,相距尋丈,迭於不意中,拳之以去,曰打鬼。不得為係者兒所執,執者,哄然共捉代係,曰替鬼。更係更擊,更執更代,終日擊,不為代,則佻巧矣。”

四維古代一種棋戲。相傳為衛尉摯侯所製。其具體的形製及方法已不可詳知。晉李秀《四維賦》序:“四維戲者,衛尉摯侯所造也。畫紙為局,截木為棋,取象元一,分而為二,準陰陽之位,擬剛柔之策,而變動雲為,成乎其中……或盤紆詰屈,連延駱驛,或間不容息,舍棋則獲,圍成未合,驕棋先出,九道並列,專都獨畢。”

擊角球宋代球類遊戲。兩童各持短棒,輪流俯身棒擊己方置於地上的小球,使其撞擊對方的小球。一說,擊角球即用棒擊角質的球。宋無名氏所作《蕉陰擊球圖》上繪有擊角球的圖像。宋範公偁《過庭錄》:“滕甫元發,視〔範〕文正為皇考舅,自少侍文正側。文正愛其才,待如子……〔甫〕愛擊角球,文正每戒之,不聽。一日,文正尋大郎肄業,乃擊球於外。文正怒,命取球,令小吏直麵以鐵槌碎之。球為鐵槌所擊起,中小吏之額。”

撞鍾清代兒童遊戲。因其法以銅錢擲牆使迸遠,再以近錢擲遠錢。清翟灝《通俗編·俳優》:“京中,兒童兩人以錢撞牆壁間,視兩錢所迸之遠近,立其處,以近錢打遠錢,謂之撞鍾。”

分茶亦稱“茶百戲”。宋元時的一種遊戲和技藝。用沸水衝茶,能使茶乳變幻成圖形或字跡。產生於宋以前,明代猶存,今不傳。宋陶榖《清異錄·生成盞》:“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共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檀越日造門求觀湯戲。全自詠曰‘生成盞裏水丹青’雲雲。”宋楊萬裏《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瓜。二者相遭兔甌麵,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隻問此瓶當響答。”元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套曲:“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竹,打馬藏鬮。”參閱明陸樹聲《茶寮記》。

茶百戲見“分茶”。燈謎亦稱“燈虎”。謎語的一種。古代元宵燈節,張燈者帖謎麵於花燈上,供人猜測,因稱。猜中者主人往往贈予獎品,以資歡笑。謎底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種名稱。謎格相傳有二十四種,至今常用者有卷簾、諧聲、會意、白頭、粉底、拆字、解鈴、係鈴等。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又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紅樓夢》第二二回:“忽然人報娘娘差人送出一個燈謎來,命他們大家去猜……隻見一個小太監,拿了一盞四角平頭白紗燈,專為燈謎而製,上麵已有了一個,眾人都爭著亂猜。”

燈虎見“燈謎”。酒令亦稱“行酒令”、“打令”。古代飲酒時助興取樂的一種遊戲。推一人為令官,其他人聽其號令,或輪流說詩詞,或做其他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自唐以來盛行,直至近代。《梁書·王規傳》:“湘東王時為京尹,與朝士宴集,屬規為酒令。規從容對曰:‘自江左以來,未有茲舉。’”宋洪邁《容齋續筆·唐人酒令》:“今人不複曉其法矣。唯優伶家,猶用手打令以為戲雲。”《紅樓夢》第二八回:“寶玉笑道:‘聽我說罷:這麼濫飲,易醉而無味,我先喝一大海,發一個新令,有不遵者,連罰十大海,逐出席外,給人斟酒。’……寶玉拿起海來,一氣飲盡,說道:‘如今要說“悲”、“愁”、“喜”、“樂”四個字,卻要說出“女兒”來,還要注明這四個字的原故。說完了,喝門杯,酒麵要喝一個新鮮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又第六三回:“寶玉因說:‘咱們也該行個令才好。’……晴雯拿了一個竹雕的簽筒來,裏麵裝著象牙花名簽子,搖了一搖,放在當中。又取過骰子來,盛在盒內,搖了一搖,揭開一看,裏麵是六點,數至寶釵。寶釵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個什麼來!’說著將筒搖了一搖,伸手掣出一簽,大家一看,隻見簽上畫著一隻牡丹,題著‘豔冠群芳’四字。下麵又有鐫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又注著:‘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隨意命人,不拘詩詞雅謔,或新曲一支為賀。’”

行酒令見“酒令”。打令見“酒令”。擊鼓傳花古代的一種遊戲。因多為酒席飲宴間助興取樂之戲,故亦為酒令之一種。眾人圍坐,由一人坐屏風後擊鼓。眾人隨著鼓聲將花枝依次傳送,鼓住時花枝在誰手中,誰便罰飲或罰演節目。此遊戲一直延續至近代。《通俗編·俳優》引宋孫宗鑒《東皋雜錄》:“唐人詩有:城頭擊鼓傳花枝,席上摶拳握鬆子。”《紅樓夢》第五四回:“〔賈母〕忙命人取了黑漆銅釘花腔令鼓來,給女先兒擊著。席上取一枝紅梅,賈母笑道:‘到了誰手裏住了鼓,吃一杯,——也要說些什麼才好!’鳳姐兒笑道:‘……怎麼能雅俗共賞才好。不如誰說個笑話兒罷。’……於是戲完樂罷,賈母將些湯細點果給文官等吃去,便命響鼓。那女先兒們都是慣熟的,或緊或慢,或如殘漏之滴,或如迸豆之急,或如驚馬之馳,或如疾電之光,忽然喑其鼓聲,那梅方遞至賈母手中,鼓聲恰住,大家哈哈大笑。”

樗蒲亦稱“五木”。古代博戲。博具有子、馬、五木等。執六馬,用五木擲采,采有十種,以盧、雉、犢、白為貴采,餘為雜采。貴采得連擲、打馬、過關,雜采則不能。五木,削木為子,共五個,一子兩麵,一麵塗黑,畫牛犢,一麵塗白,畫雉。五子俱黑,叫盧。得頭彩擲子時高叫,希望得到全黑,故也叫“呼盧喝雉”。盛行於漢魏。後因以“樗蒲”為賭博的泛稱。漢馬融《樗蒲賦》:“昔有玄通先生,遊於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樗蒲。”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洛陽令崔師本,又好為古之樗蒲。其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限以二關;人執六馬;其骰五枚,分上為黑,下為白。黑者刻二為犢,白者刻二為雉。擲之,全黑者為盧,其采十六;二雉三黑為雉,其采十四;二犢三白為犢,其采十;全白為白,其采八;四者貴采也。開為十二,塞為十一,塔為五,禿為四,撅為三,梟為二:六者雜采也,貴采得連擲,得打馬,得過關,餘采則否。新加‘進九’、‘退六’兩采。”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博者,孔老皆嚐言之,而樗蒲之名至晉始著,不知起於何代,要其流派,必自博出也。博用六子,《楚辭》謂之六博,而《說文》以為用六箸十二棋,故數係於六也。至樗蒲則所用者五子而已。其初刻木為之,劉裕捋喝五木,使之成盧,則其子用木而五也。樗蒲久廢不行,予在《泉南傳》得《樗蒲經》,不書作者姓名,然而五木形製齒數具在,用《劉毅傳》所著‘盧雉’之語,會合而言之,粗亦可考,然其說多自相矛盾,推說不通,詳求其用,則專施之打馬。”

五木見“樗蒲”。格五亦稱“簺”。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兩人對下,分別以黑白五子走棋,共行一道,相搏以角遲速,先抵敵境之一方為勝。始見於漢代記載。《漢書·吾丘壽王傳》:“〔王〕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顏師古注引劉德曰:“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雲格五。’即今戲之簺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小戲中於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遲速,名‘蹙融’。予因讀《座右方》,謂之蹙戎’。”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格五》:“又世俗有蹙融之戲,謂以弈局取一道,人各行五棋,即所謂‘格五’也。”清呂鍾玉《言》:“今兒童以黑白棋各五,共行中道,一移一步,遇敵則跳越,以先抵敵境為勝,即此。”

簺見“格五”。

牙牌亦稱“骨牌”。舊時牌類娛樂用具的一種。形狀長方,牌麵為骨質,牌背是竹製的,一副共有三十二張。牌麵刻有點,點的排列式樣依照天空星辰的次序和數目。最大的牌麵是天牌二麵,有二十四點,象征時序中的二十四節氣。地牌二麵,有四點,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人牌有二麵,有十六點,象征人的仁義、禮智、忠信等十六種美德;和牌二麵,有八點,象征太和元氣流行於八節之間;其餘的牌點也都按照中國倫理設計排列。產生於宋徽宗時而未流傳於外,直至南宋高宗時,認為牙牌設計符合固有倫理道德,乃下詔頒行全國。牙牌在玩時互相配合,窮極變化,可一人遊戲。後世用作賭博之具,並被江湖上賣卜者用作筮具。

骨牌見“牙牌”。

茶令茶會中助興的一種遊戲。宋王十朋《萬季梁和詩留別再用前韻》:“搜我肺腸茶著令,飲君文字酒淋衣。”自注:“予歸與諸友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命季梁掌之。”故事,有關某一事物的掌故。

抹骨牌亦稱“牙牌”。古代一種牌戲。以象牙或骨角、竹木做成長方形,一麵刻點數,自一至六,上下重之,共三十二張。傳為宋宣和年間所設。《正字通·片部》:“牙牌,今戲具。俗傳宋宣和二年,臣某疏請設牙牌三十二扇,計點一百二十有七,以按星宿布列之……高宗時,詔如式頒行天下,今謂之骨牌。然皆博塞、格五之類,非必自宣和始也。”《紅樓夢》第七五回:“又有幾個在當地下大桌子上趕羊。裏間又有一起斯文些的抹骨牌,打天九。”注:“下文‘打天九’是比賽骨牌上點數多少的一種遊戲,在這種遊戲中,以骨牌點數的‘天’(一張牌上十二點的)、‘九’(一張牌上九點的)為最尊,所以稱為‘打天九’。”

選仙圖古代博戲名。其玩法為:用骰子比彩色,計點數以定高低上下。緋色四點最上,六、三次之,一點最下。有錯者貶謫之,遇上等色則複位。將列仙分為首末主次。先為散仙,次為上洞,末為蓬萊大羅。玩法與“升官圖”類似。宋代頗流行。宋王珪《宮詞》之二三:“盡日閑窗賭選仙,小娃爭覓到盆錢。上籌爭占蓬萊島,一擲乘鸞出洞天。”宋徽宗《宮詞》之六十:“嬪娥閑較選仙圖,爭到天宮意自娛。掌印碧油常占得,更無憂恐入酆都。”清趙翼《陔餘叢考·升官圖》:“又宋時有選仙圖,亦用骰子比色,先為散仙,次為上洞,以漸至蓬萊大羅等列仙。其比色之法,首重緋四,次六與三,最下者幺。凡有過者,謫作采樵思凡之人,遇勝色仍複位。”參見“升官圖”。

升官圖亦稱“彩選”。古代博戲名。其法為:畫文武大小官位於紙上,另擲骰子,以第一擲為進身之始,其後計點數彩色以定升降。以四為德,以六為才,以二、三、五為功,以幺為贓。遇德則超遷,才次之,功亦升轉,遇幺則降罰。宋徐度《卻掃編》卷下:“彩選格起於唐李邰。本朝踵之者,有趙明遠、尹師魯。元豐官製行,有宋保國,皆取一時官製為之。至劉貢父獨因其法,取西漢官秩升黜次第為之,又取本傳所以升黜之語注其下。局終,遂可類次其語為一傳。博戲中最為雅馴。”清趙翼《陔餘叢考·升官圖》:“世俗局戲有‘升官圖’,開列大小官位於紙上,以明瓊擲之,計點數之多寡,以定升降。按房千裏有《骰子選格序》雲:以穴骰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豐貴而約賤。有為尉掾而止者,有貴為將相者,有連得美名而後不振者,有始甚微而倏然於上位者。大凡得失不係賢不肖,但卜其偶不偶耳。此即升官圖所由本也。東坡文雲:‘流俗經營倘來,惴惴唯恐後於他人,何異擲骰者心動於中,而色形於外也。’王逢原《彩選》詩雲:‘卒無及第效,徒有高人氣。昏昏忘其大,擾擾爭其細。’見《黃常明詩話》。可見此戲唐以來已有之……今升官圖一名‘百官鐸’,有明一代官製略備,以明瓊擲之定遷擢,有贓則降罰。相傳為倪鴻寶所造。又有‘忠佞升官圖’,有嚴嵩、楊椒山諸人,則以人品優劣定勝負矣。又有判為三教者,各以彩色定進身之途,則亦選仙之流也。《遼史》:“興宗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擇,令各擲骰子,以采勝者官之,則真以骰子選官矣。”參見“選仙圖”。

彩選見“升官圖”。

彈棋古代棋戲之一。兩人對局,具體下法今已不傳。棋盤石質,約二尺見方,中高而四周平。初用十二子,黑白各六枚,唐時增至二十四子。相傳為西漢學者劉向仿蹴鞠之體創製。《西京雜記》卷二:“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為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家君作彈棋以獻。帝大悅,賜青羔裘、紫絲履,服以朝覲。”《後漢書·梁冀傳》:“〔梁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李賢注引《藝經》:“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世說》雲:彈棋起自魏室,妝奩戲也。〔曹丕〕《典論》雲:予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京師有馬合鄉侯、東方世安、張公子,恨不與數子對。起於魏室明矣。今彈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別貴賤。”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予觀彈棋絕不類蹴鞠,頗與擊鞠相近,疑是傳寫誤耳。唐薛嵩好蹴鞠,劉鋼勸止之曰:‘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頃刻之歡。’此亦擊鞠,《唐書》誤述為蹴鞠。彈棋今人罕為之,有譜一卷,蓋唐人所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巔為小壺,四角微隆起。今大名開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時物也。李商隱詩曰:‘玉作彈棋局,中心亦不平。’謂其中高也。白樂天詩:‘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長斜謂抹角斜彈,一發過半局,今譜中具有此法。柳子厚《敘棋》用二十四棋者,即此戲也。《漢書》注雲:‘兩人對局,白黑子各六枚。’與子厚所記小異。如弈棋,古局用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各百五十,亦與後世法不同。”

象棋亦稱“象戲”。我國傳統棋戲之一。起源甚早,雖眾說紛紜,然無確實考證。相傳為公元前兩千多年的虞舜所作,以教商均,亦有說教其弟象的,故稱象棋。一說源於周代武王伐紂時,因周兵製五人為伍,象棋中因以兵卒為五,周時戰爭中重車馬,故棋中有之。還有一說,源於古代博棋,先秦時代指象牙製的六博棋,黑白各六枚,其博法已無可考。後世多以木製,黑白各十六子,為帥(將)一,仕(士)、相(象)、車、馬、炮各二,兵(卒)五。棋盤為正方形,畫局道而中分。兩人對局,雙方輪流各走一著,以將對方將帥困死或使對方認輸為勝。如經一方提議講和,另一方表示同意,或雙方走棋出現循環反複三次(屬允許著法),又都不願變換著法時,可判為和局。古代帝王及文人學士多輕視象棋,而在民間卻很流行,故古籍中記敘極少。唐、五代時鼎盛,北宋末南宋初業已定型,與今同。明仍繼續流行,並出現不少總結棋藝的專著,如《金鵬秘訣》、《金縢七著》等,已佚。《夢入神機》有殘本四卷,《百變象棋譜》流傳至今。明穆宗庚午年間(1570)刊行的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為古譜中最完整、係統的。崇禎五年(1632)刊行的朱晉禎所輯棋譜《桔中秘》,為古典棋著中的代表作。清代棋著則更多,以《梅花譜》最為著稱。古代傳統象棋種類較多,如宋司馬光所創的“七國象棋”、清鄭晉德的“三友象棋”,均失傳。唐時象棋傳入日本,演變為將棋,因此棋無象,故名。今象棋已被列為體育競賽項目,為別於國際象棋和傳統象棋而稱作“中國象棋”。《楚辭·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北周庾信《進象經賦表》:“臣伏讀聖製《象經》,並觀象戲,私心踴躍,不勝忭舞。”唐牛僧孺《玄怪錄補遺·岑順》:“〔岑順〕數夕後,夢一人被甲胄前報曰:‘金象將軍使我語岑君,軍城夜警……’……軍師進曰:‘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係四方。輜車直入無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於是鼓之,兩軍俱有一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橫行一尺。又鼓之,車進……墓有堂,其盟器悉多,甲胄數百,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以金銅成形,其幹戈之事備矣。乃悟軍師之詞,乃象戲行馬之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