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書海巡遊(9)(2 / 3)

沈孝輝(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環保作家)通過“自然之友”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梁從誡向兩會遞交了《保護天然大河怒江,停止水電梯級開發》的提案。二〇〇四年二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家發改委上報國務院的《怒江中下遊水電規劃報告》上親筆批示:“對這類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且有環保方麵不同意見的大型水電工程,應慎重研究,科學決策。”怒江項目暫緩實施。

至此,怒江保衛戰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日後有專家評價,民間環保組織影響了公共事件的政府決策,在中國這是第一次。

二〇〇五年一月,一場關於“人類是否應該敬畏自然”的爭論拉開了序幕。何祚庥、方舟子等“科學派”對汪永晨、廖曉義等環保人士發起攻擊,稱他們為“極端環保分子”、“偽環保分子”。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五日,上百個環保組織以及數百名專家、學者以及社會知名人士聯合簽名,發表了《呼籲依法公示怒江水電環評報告的公開信》,提出“大型項目的決策必須有適當程序,否則各方權益很難平衡。參與這封信起草和簽名的人並不一定都反對修壩,但是都反對沒有一個公示並征求公眾意見的程序”。他們認為,有關方麵應該對他們提出的移民、經濟合理性、水壩安全性等問題作出答複。

怒江建壩事件的意義在《經濟》

二〇〇四年第五期封麵作了極好的闡述:

“《經濟》之所以關注此事件(怒江建壩事件),並認定這一事件的意義,隻是因為它是中國NGO發展曆程中的一件大事,更重要的,它折射了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次重要躍升。”

真假《富春山居圖》

陳誌榮

自從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提到我國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至今分藏於海峽兩岸,此畫立即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實此幅作品有著傳奇性的經曆。現將刊登在《並非“史”無對證》一書中的《乾隆買假畫》一文摘錄如下——清朝乾隆年間,由《富春山居圖》引發的“富春疑案”,是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這樁乾隆買假畫的龍門陣,還是由和坤引起的。

乾隆皇帝善書畫,通鑒賞,所以特別喜歡收藏和觀賞名畫。乾隆十年(1745年)夏天,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沈德潛看到皇上比較空閑,就呈上一批詩文請他閱覽。乾隆皇帝專心致誌地讀了起來,一段題為《黃子久富春山居圖跋》的文字,詳細地敘述了《富春山居圖》的情況,引起了乾隆的興趣。

《富春山居圖》是元末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所作。黃公望曾為中台察院掾史,曾一度被誣下獄,出獄後信奉全真道,古稀之年,雲遊來到浙江富陽,在富春江邊的廟山塢結廬定居。元至正七年(1347年),七十九歲高齡的黃公望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常年與山川與友,“搜盡奇峰打草稿”,曆時七年,在逝世前夕才告完成。畫卷高一尺餘,長約兩丈,這是最能夠代表他藝術風格和個性特征的作品。

這幅畫卷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元、明、清的畫家都以能目睹為榮幸。此畫一直在收藏家手中流傳,許多人都把它奉為瑰寶,秘藏起來,不肯輕易示人。四百年來,該畫曆盡滄桑,現在已不知藏在何處。

茫茫人海,到哪裏去尋找呢?乾隆雖然非常想看看真跡,甚至想得到它,可他也清楚,這是大海撈針的事情。

這件事被善於察言觀色的和珅知道了。他想,如果能得到這幅畫,並把它獻給皇上,就會更加得到寵幸。回到府上,和珅就派出心腹四下尋找。可是,幾個月下來,連一點音訊也打聽不到。

一天,和珅去看戲,這出戲演的是《狸貓換太子》,演到剛出生的太子被人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換走時.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和珅想,在皇宮中,皇帝連親生兒子被調包都不知道,難道我不能弄兩幅假畫來騙騙皇上嗎?他知道,明、清以來,追摹黃公望畫已經蔚然成風,安徽境內“黃山畫派”中的諸大家,不斷臨摹黃氏名跡,刻意追求,已到了可以亂真的地步。和珅派懂書畫的心腹去安徽請高人。在黃山腳下,打聽到一位叫王其原的畫師。據了解,王其原曾經看到過《富春山居圖》真跡,並模仿下來,這還不算,他還臨黃公望傳下來的每一幅畫圖,對黃公望的筆墨變化心領神會,仿製黃公望的畫已是爐火純青。他自己也直言不諱地誇口說,臨摹《富春山居圖》,可以不假思索信筆畫來。和珅的心腹目睹了王其原所臨摹的畫,感到非常滿意,就把他請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