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腐敗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存在,那蘇共的敗亡和腐敗究竟有何關聯?
蘇共《真理報》總編輯阿法納西耶在《真理報總編輯沉浮錄》一書中寫道:蘇共中央向大會所做的報告,其起草的方式、方法和順序早就定型了,開頭,永遠是“資本主義總危機”;第二部分,國內情況,始終是“巨大成就”和“個別缺點”。他還回憶說:
為勃列日涅夫起草文件,並不要求有什麼“新思想”,更不要說有什麼“獨到的思想”
了。隻要你善於把那些早已陳舊、無人感興趣的思想換上新的形式,找到新的表達方式,應當說就已經體現出十分卓越的“創造性”了。“我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寫作、炮製、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
正是由於蘇聯建國之初的合法性來自於馬克思列寧主義,而當蘇共背離了這些支持它存在的原則時,便比其他任何政權更容易失去人心。一方麵,當人民看到官場上貪汙賄賂盛行,官員們生活腐化,而新聞裏卻天天大談一些毫無實際的陳詞濫調時,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麵,特權階層的自我封閉,使得底層人才失去了上升的可能,大批精英被無情阻隔在了政權階層之外,難以脫穎而出。
與此同時,統治階層的封閉必然造成近親繁殖,越來越多的幹部子弟進入權力核心,他們從能力上根本不能勝任那些重要的崗位,因此,蘇共上層成為一個在體力和智力上逐漸衰落的階層,這直接導致了蘇共的執政能力和統治基礎不斷下降。
更糟糕的是,通過裙帶關係獲得高位的人,完全失去了信仰,脫離群眾、自我封閉、思想僵化、官僚作風……到戈爾巴喬夫時期,當這些人發現有更好的辦法將個人私利最大化時,竟然拋棄了自己的政權,改弦易轍,徹底地放棄了掛在口頭上的社會主義,公然將國家財富占為己有,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正如美國一個專門研究俄羅斯問題小組的負責人弗蘭克·奇福德說的那樣:“蘇聯共產黨是唯一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政黨。”
腐敗使緬甸共產黨覆沒
徐焰
緬甸是我們的近鄰,可是,讀者對它的了解並不多。不久前,媒體報道了緬甸果敢特區的消息,許多人驚愕地發現,當地武裝從服裝到口號都與我們很相似。原來這些“自治”的部隊曾是緬甸共產黨“人民軍”舊部,然而,那個模仿中國革命模式的緬甸共產黨在二十一年前已經瓦解。《文史參考》刊登的《緬共興亡始末與教訓》一文對此作了介紹,現摘登如下。緬共興起和突然覆滅的教訓,很值得正在進行反腐鬥爭的國人反思。
聽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內政治宣傳的人,對報紙和電台上曾大力宣傳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都會記憶猶新,部分紅衛兵還曾憑著一時衝動搞過“國際支左”。
改革開放後,國內報道對緬共不再提及,其滅亡情況也不為人所知。
一九三九年,在英國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的末期,德欽丹東等讀過馬列著作的知識分子發起成立了緬甸共產黨。
一九四五年緬共組織反日起義時,曾建立起兩萬人的武裝,在英國恢複統治後成為一支重要力量。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時,緬共提出“和平發展”口號,曾放棄武裝走和平議會道路,卻未獲成功。一九四九年中國革命勝利後,緬共主席德欽丹東提出要“麵向東方,學習毛澤東思想”。在此情況下,如何對待緬共,中共中央一時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
緬甸政府於一九五〇年初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中最早同新中國建交,因為緬共的存在,其政府對華自然抱有擔憂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