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書畫要具備曆史知識任何一件書畫作品,都與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分不開。第一,要熟悉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器用服飾等,以便分析作品所處的年代,根據曆史材料辨別真偽。第二,要了解藝術家個人風格和職業生活,例如明代有些畫上空著上款的位置,這是為畫有買主時再補寫。畫賣不掉,上款便始終空著。
有些作品因畫在前,賣在後,下款和上款分兩次寫成,所以墨色不一樣。第三,關於年號、幹支等方麵的曆史知識必須具備。中國書畫上一般要題年號或幹支紀年法。如明萬曆共四十八年,八月以後才是泰昌元年,倘若遇到書畫題“泰昌元年二月”,可以肯定是偽作。
特權階層的興起與蘇共的敗亡
紀彭
二十年前,曾經強大的蘇聯一夜之間解體,擁有二幹多萬名黨員的蘇聯共產黨頃刻亡黨。
二十年來許多人對這一事件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蘇共自身腐敗是導致其敗亡的主要原因。
由《人民日報》主辦的《文史參考》最近發表了一組文章,對蘇共特權階層腐朽生活作了分析,並刊登“編者按”指出:殷鑒不遠,反思蘇聯解體、蘇共執政敗亡的曆史教訓,使我們更深地感受到,必須堅定不移地遏製腐敗,實行民主,才能使黨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才能使國家長久健康地發展。
現將其中《特權階層的興起與蘇共的敗亡》一文摘登如下——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普通人通過努力,可以通過正常的上升途徑獲得高位,那麼從某種角度上看,這個社會還算是公平的。但在蘇聯,隨著特權階層的興起、固化和自我封閉,底層精英升遷之路幾乎被堵死了。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普通民眾與特權階層的距離越來越遠。
由於蘇聯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結構,領導人的親屬和那些能接近領導人的人,往往就成了大權在握,作威作福的人。
斯大林的次子瓦西裏畢業於航空學院,衛國戰爭爆發時,他隻是個二十歲的上尉,但是到了四年後戰爭結束時,他竟然被提拔成中將。盡管誰都知道他是個“酒鬼”,可是一九四七年從東德調回莫斯科後,立即就當上了莫斯科軍區的空軍首腦。據斯大林的妻子阿利盧耶娃回憶,“他無所不為,肆無忌憚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邊的機會”,“沒有什麼是他得不到的。
他可以想怎麼就怎麼,可以要啥有啥。”
不僅如此,那些斯大林身邊的工作人員,諸如警衛長之類的人物,也在生活待遇上享有很大的特權。阿利盧耶娃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談到,斯大林身邊的警衛人員盡管沒有什麼文化,卻成了在“幕後操縱大權的人”。他們全都為自己修建了鄉村別墅,坐著政府的汽車,像政府部長甚至像政治局委員那樣生活。據赫魯曉夫在其回憶錄中說,斯大林的廚師和專為他的廚房采辦食品的人員中,有的當上了陸軍少將,有的當上了陸軍中將,並且還不斷被授予各種勳章。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這種任人唯親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以勃列日涅夫為例,他的女兒加琳娜生性風流,平均每兩年就要更換一任丈夫,她最後一任丈夫邱爾巴諾夫不學無術,可當他進入勃列日涅夫家後,就仰仗嶽父的權勢,扶搖直上,僅僅十年時間就從默默無聞的克格勃上尉升任內務部第一副部長,並獲得上將軍銜。勃列日涅夫的兒子尤利更是個紈絝子弟,年紀輕輕就憑借勃列日涅夫的權勢平步青雲,當上了被人們稱為“肥缺”的蘇聯外貿部副部長。
其他高層人物的子女也很自然地進入特權階層,米高揚的兒子快速升遷為《拉丁美洲》雜誌的主編,葛羅米柯的兒子在蘇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工作一段時間後,突然成為蘇聯駐華盛頓的公使銜參讚,後又被任命為蘇聯科學院非洲研究所所長。就連傾向於改革的赫魯曉夫當權期間,也曾讓女婿當上蘇共中央報紙《消息報》的總編,並“掌管了赫魯曉夫的新聞局”,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在地方上,各共和國的科學院,都“變成了塞滿親屬和以地方領導為靠山的人謀求高薪和清閑職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