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10)(3 / 3)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麵對現實 解讀現實 實效性

當前我國的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關鍵問題一般認為都是教學內容。一般認為教材內容與現實的差距是導致學生對這類課程不感興趣甚至反感的重要原因,但是,本人從幾年“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教學中發現,真正關鍵的東西並不是教材內容與現實的差距,首先,經過新的方案後,實際上新的教材與現實的距離已經不大,可以說基本上反映了現實,其次,任何教材與現實都有差距,與現實的差距不是政治理論課特有的問題。但是相對而言,其他課程,包括文化素質課在內的課程,學生相對比較感興趣,或者至少沒有什麼反感,而政治理論課卻經常遇到學生的興趣不高甚至反感的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遇到講解現實問題時有太多的束縛,一般隻能描繪或者簡單的解釋現實,而不能做自己個人的解讀。這才是這類課程吸引力相對較差的重要原因。所以,本人認為,為了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我們麵對現實時還需適當的解讀現實。

一、解讀現實的含義

要說明這一問題,首先必須解釋解讀現實的含義。我認為,政治理論課在遇到現實問題是,有三個基本的層次,這就是麵對現實、解釋現實和解讀現實。所謂麵對現實就是不回避現實問題,對現實問題作簡單的描繪,敘述,說明某個現實問題是什麼樣子。而所謂的解釋現實就是對於現實問題在真實描繪、敘述的基礎上根據黨的政策作出較深的解釋,但絕對不允許自己個人的發揮。而解讀現實就是在解釋現實問題時,適當的發揮,加入一定的個人理解。也就是說,一般的解釋現實問題時,所用的理論、觀點都必須是前人或者現在的中央領導人都講過的,但解讀現實時雖然仍然會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卻可能有自己很多個人的見解,這種見解不一定是前人或者現在的中央領導人講過的。

具體而言,政治理論課教學時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麵的解讀現實。

其一、對於黨的基本政策和理論可以提出深層次的含義。這種含義在文件上是沒有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個人的理解適當的引申

例如,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教材上隻是描述了社會主義從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到最終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發展過程。這種論述的邏輯結構總的的來說都是從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理論自身邏輯的發展,或者最多隻提到它的對立麵——資本主義,這樣的一種論述顯然過於簡單化,很難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追求社會主義,即便對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做再詳細的解釋,因為現實中鄧小平講的社會主義的幾個基本特征現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說都在慢慢實現,至少當前階段比中國做的還要好。所以這種簡單的解釋顯然是很難服人的。而如果對這一問題做適當的引申,說明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隻是在探索一種理想的社會,並適當介紹一下西方古代的理想國思想以及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理想,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不過是一種理想社會的名稱,學生自然就能夠理解。因為學生可能不一定接受一種現實中的具體的社會製度作為既定的追求目標,但絕對會接受一種理念,那就是人類必須追求一種理想的社會。

其二、教師可以對於現實中的具體問題提出個人獨特的見解

很多現實中的具體問題,可能在教材上,黨的在文件中可能都有詳細的解釋,教師如果過分的拘泥於這樣的解釋,學生可能非常反感,但如果教師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上思考這一問題,提出含有個人見解的解讀,也許就能夠給學生以很大的啟發,由此也就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關於貧富分化問題,教材和黨的各種文件中都隻是強調一個先富與後富的問題,強調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隨後先富帶動後富的路徑。這樣的解釋恐怕任何一個大學生自己都能講出來,如果教師也隻是如此解釋,肯定會讓學生覺得老師沒水平,這種課沒必要去聽。而如果引入一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庫茲涅茨曲線說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之中一般都會遇到的貧富差距先擴大後縮小的問題,理論深度自然就會有所增加,學生自然也就會提高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