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思想政治理論研究(15)(3 / 3)

一、馬克思主義論發展的目標與尺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不同的社會關係使人的本質有豐富多彩的表現,並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造新的社會關係,從而不斷發展自身的本質。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人擺脫必然性的束縛、實現自由的過程,就是人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躍進的過程。馬克思把人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演進聯係起來,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走向人的全麵發展的趨勢。這個曆史過程大致要經曆三個社會形態,一是以“人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前資本主義自然經濟形態。在這個階段,個人沒有獨立性,直接依附於某種社會共同體。人與人之間的聯係隻限於共同體內部,在這種原始的社會關係下,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可能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態。這個階段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體係。資本主義社會雖然衝破了人的依賴關係,卻又陷入了物的依賴關係之中。馬克思一方麵肯定了資本主義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認為隻有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的物質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1]另一方麵,他又嚴厲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人的畸形、片麵的發展,也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馬克思提出隻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生產能力和社會財富得到全麵的豐富和發展,人的發展才能進入第三個階段,即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的自由個性”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產品經濟形態。社會關係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於人們的共同控製之下。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2]“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麵的發展”。[3]顯然,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每個人全麵而自由的發展這一理想目標,是建立在對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性理解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的自由與解放的程度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誌。

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確定了目標和價值取向。但發展要從可能性、理想性向現實性轉變,必須正確把握和合理運用符合發展目標的尺度。發展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活動,在這個意義上,發展又是人的實踐活動過程。馬克思認為,人懂得按照不同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4]也就是說人的實踐活動體現了兩方麵的要求:一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方式、內在需求和能力結構,它們構成了實踐活動的主體尺度,即實踐的合目的性;二是外部世界(包括自然與社會)的存在狀態、固有本質、運動過程和發展規律,它們構成了實踐活動的客體尺度,即實踐的合規律性。規律是目的的客觀依據,人的目的能否實現,取決於這個目的在何種程度上符合客觀規律;目的是規律運行的主體歸宿,客觀規律如何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主體的價值選擇。因此,發展能否朝著人類的目標邁進,就取決於人的實踐活動主體尺度(即內在的、精神的)與客體尺度(即外在的、物質的)的統一,或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圍繞著人的全麵發展,就主體尺度而言,這個目標的確定本身就體現了主體的目的性,它要求按照“人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去變革和改造外部世界,為人的全麵發展創造有利於其實現的條件;而客體尺度又決定了主體在特定曆史場景中必須遵循規律性的東西(包括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並引導主體的思想和行為迎合社會進步的趨勢,促進自身的發展。要之,主體尺度規定了發展的目的、價值和意義,保證了這種實踐活動的正確性和方向性;客體尺度決定了發展所必須遵循的規律及其實施效果,保證了這種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