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開辟的。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全黨全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果斷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麵撥亂反正。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拉開序幕的。從此,我們黨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麵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曆史轉折。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改革開放30年,不過是人類曆史的一瞬間。然而,中華民族卻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外彙儲備居世界第一位,國內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到2007年的5%以上,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多減少到1000多萬。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表明: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成就中,67%的成就應歸功於中國。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了,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了。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實踐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自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可以說,改革開放每一步發展都呼喚著理論創新,黨的理論每一次創新都推動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天地。一部改革開放的曆史,就是黨在新時期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曆史,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推動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曆史。
實踐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這些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風雲變幻中站穩腳跟,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內政治風波、經濟風險以及嚴重自然災害等方麵的嚴峻考驗,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就是因為進行了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改革開放相伴相生、相融相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於它是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初步建立,但還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不斷產生新問題新矛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仍然要依賴於體製的改革與創新。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不能因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而看不到前進中麵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能因前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而動搖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衝破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科學發展的做法和條條框框,革除一切影響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的弊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推進各方麵體製改革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