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工和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誌,對社會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程度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也反映社會進步發展的狀況。從廣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本身就是社會建設。我們現在提出的社會建設應該說是狹義的社會建設,它是相對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而言的,這也意味著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上更加精細化、科學化,這一總體布局的細化發展表明黨中央對我國實際現狀認識更加清晰和正確,反映了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不斷提高,這也是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結束,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也有戰略布置,並確定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但遺憾的是並沒有順利地在這個社會主義戰略部署上走下去,並且這一戰略布局還存在一定的不科學性。改革開放以後,黨中央意識到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麵,並不是說現代化事業隻以這四個方麵為限。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的認識,第一次提出了“總體布局”這一概念。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麵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但在實踐中我們更多是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後來江澤民同誌反複強調要促進“社會全麵進步”,此後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上提出要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做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麵進步,胡錦濤同誌在三位一體的布局上又提出了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每一次精細化和科學化,都表明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不斷提高,同時也不斷推動社會的全麵進步。
注釋:
[1]. 《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268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 《胡錦濤同聲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05年2月19日。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25頁。
[4].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89頁。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52頁。
[6].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5頁。
[7]. 《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543頁。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54頁。
[9]. 《鄧小平年譜》第73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趙莉
【摘 要】改革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本文回顧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展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並總結成功經驗,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做出一定的基礎理論準備。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作出了一個十分精辟的科學論斷:“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1978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從那時以來,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曆史地改變了當代中國的麵貌。今天,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回顧偉大進程,展示巨大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必將有助於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新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