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論
帶著目的和主觀標準來認識和評價周圍的物和現象與人的關係,便產生了價值論。按照古老的分類,我們可以將這些評價分為“真與偽”(真理標準)、“善與惡”(道德標準)“美與醜”(審美標準)。下麵,我們主要就這一問題作進一步地分析。
2.價值論的本體論定位
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是價值?”或“價值是什麼”?什麼是價值呢?一般人看來,某一物或對象能滿足我的需要、對我有用,它就對我有價值。因此容易認為:價值就是物的有用性。但是,價值不是實體範疇,也不是對象本身的固有屬性。而是物與人之間的某種關係。馬克思曾講了一段話:“價值這個普遍概念是從人們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根據這段話,在一些理論文章中將價值描述為:客體的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係,即主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需要的關係。這種描述同樣將價值歸結對物對人的有用關係、功利關係。對此,我個人是不讚成的。在我看來,人作為關係的存在物,他與對象之間發生著多層次的關係以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需要。首先是人與世界的實踐—認識關係,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這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其次,在這個基礎上又產生了有用—功利關係。主要是科學,經濟關係。再次,意識的認識功能對以上關係進行再認識,這就產生了價值關係。價值關係將對象認識為對自身存在所具有意義以及意義的大小。因此要說明的是:第一:價值關係不完全是有用關係,即不是物滿足人需要本身。滿足需要是一個實際的過程,這個過程頻繁地發生,但我們並非都以價值形式來理解它;而對於一個無理解能力的人來講,它與世界之間還不存在價值關係。例如嬰兒吃奶是滿足生理的需要,但他不會將乳汁理解為“價值”。第二,由此可見,價值關係是一種認識關係,是對實踐、功利等的再認識。因此人們對科學、知識的判斷可見能是統一的,而對價值的判斷卻是有分歧的,因為意義是人賦予的。最典型的是體現在審美價值、宗教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判斷中。
3.價值觀念既是一種社會意識,更是一種自我意識
“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德爾裴神廟前刻的鉻言,它反映了人類想知道自己的強烈願望,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最初反應,價值觀念隱現其中。人們為什麼要認識實踐關係和功利關係呢?這是因為它們是人本質的外化形式、物化形式,它們是人達到認識自己的一麵鏡子。馬克思讚成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將商品價值歸結為人類勞動的觀點,認為商品的價值反映的是人的關係而不是物的關係。價值不是使用價值,不是有用性;商品價值所要比較的是凝結在商品中人類無差別勞動的耗費。馬克思還認為,人也像商品,隻有通過物化的形式,才能達到認識自身。他在《資本論》中講:“在某種意義上,人很像商品。因為人來到人世間,即沒有帶鏡子,也不會象費希特的哲學家那樣,說什麼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資本論》第一卷第67頁)我們為何要將勞動創造物視為一種價值?因為它體現了人本質活動的結果。我們為何要將自然物也視為一種價值?因為它們對人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真、善、美”是價值的標準,在於它們是人類主觀評價的理想追求。其實價值最核心的內容是人的價值和人生價值,它們都是達到“直觀自身”、認識自我、激勵自我、完善自我的思維手段。
4.價值觀念體係是未來人們的重要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是一種理性思維,在感性思維階段並不存在。但它並不是純邏輯思維,即它不是概念與實在的關係,也不是概念關係的演繹,而是一種“理解”,即把對象轉為一種意義。如前所述,這在嬰兒和兒童期是不會發生的;同樣,在人類童年它也隻是萌芽。因此說明,它是人類相對高級的一種思維方式,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重要的思維方式。
我們認為,價值觀念體係是人類正在構建的一種新的、高級的認識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對世界的看法不僅是唯物的、直觀的、質樸的,而是思辯的、複雜的、創造性的。價值觀永遠把人放在思維的中心,以人作為標準去思維這個世界,找尋出世界所包含的意義,從而達到對人自身存在意義的認識。我們帶著這個目的去認識物,物不僅是客體的物,而是人們創造的物,是體現了人本質的對象。滿足我們需要的東西,如麵包、衣服、汽車、書桌等,它們對我們肯定有用的,但對並不缺少這些必需品的人來講,它們也許隻是有用,並非一定有價值。但如果在饑餓中得到了一片麵包、如果在天寒地凍中送來寒衣、如果在麵臨絕境的旅途中看見地平線上出現汽車、如果安放在地振災區板房中的書桌等,人們必然會將它們視為一種珍貴的東西,探索它的意義,從而使之獲得某種價值特征。物因對人有用而可能獲得價值,對象或現象與人發生關係同樣可能獲得價值意義。幹旱的沙漠中的一杯水對人生命的意義是重要的,一個被囚禁的人希望能呼吸自由空氣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有用性大的東西可能價值大,但有用性小的東西未必就不能獲得大的價值。美國NBA籃球賽從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肯定很大的,但一場殘疾人蘭球賽給人的印象和感動並不一定比前者淺。正是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毛主席才會說:“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選集》第621頁)這點精神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