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思想政治理論研究(5)(3 / 3)

【關鍵詞】對外開放理論 發展創新

一、創新觀念,對外開放理論的初步形成

30年前,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型國家。近30年來的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中國選擇的一條正確道路,是中華民族的振興之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創新觀念,使我們的思想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和時代發展,形成了我國對外開放最初的理論成果,其主要內容是:

1.明確提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1]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明確提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指出:“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我們要促進國內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大力擴展對外貿易。要盡可能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國資金進行建設,為此必須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工作,安排好必不可少的國內資金和各種配套措施。要積極引進一些適合我國情況的先進技術,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先進技術,努力加以消化和發展,以促進我國的生產建設事業。”[2]

2.闡明和論證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製定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必須認真總結我國的曆史經驗,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同時必須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管理方法。”[3]《決定》闡明和論證了對外開放政策及其必要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已經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所代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已成為世界性的了,在當代,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迅速,盡管國際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但從總的方麵來說,國際性的經濟技術聯係仍然很密切,閉關自守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作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在實踐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今後必須繼續放寬政策,按照既要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又要實行統一對外的原則改革外貿體製,積極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的規模,努力辦好經濟特區,進一步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利用外資,吸引外商來我國舉辦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兩套本領。”[4]

二、創新戰略,對外開放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在對外開放的實踐中,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之後,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如何進一步發展呢?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的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對外開放理論的新概括。因為當時我們已經在實行對外開放這個基本國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今後,我們必須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台,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才能為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創造更好的條件。其主要內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