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15)(3 / 3)

二、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條件和作用

對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的條件問題,有這麼幾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成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條件是成熟的。理由是:當時全國已建立十幾塊革命根據地,成立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加強紅軍統一、促進根據地各項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加強對全國蘇維埃運動統一領導的需要,是中國人民在紅色政權道路上大步前進的標誌3;第二種意見認為,成立的條件不成熟。理由是:當時農村革命根據地很小,沒有建立蘇維埃共和國的鞏固地域。在九一八事變後繼續搞兩個政權的對立,不符合抗日民主運動高漲的發展形勢,4是政權建設上的一種機會主義體現,特別在軍事上、心理上助長了左傾路線的發展,延緩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給中國革命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5;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成立的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理由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成立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中國革命不能走西方國家“先爭取群眾,後建立政權”的城市武裝總起義的老路,而隻能走相反的路;當時各地蓬勃發展的蘇維埃運動,也提出了加強統一領導的必要。多數人持第三種意見,並肯定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曆史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號召和鼓舞作用,它向全國人民舉起了鮮明的革命旗幟;二是領導和組織作用,它統一了對各地分散的紅軍和根據地的領導;三是典型試驗作用,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型。6

三、中國蘇維埃運動的軍事鬥爭

軍事鬥爭構成了中國的蘇維埃運動的主要內容,早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978年以來,概括性的著述已不多見,近年來也有劉勉玉的《中央蘇區三年遊擊戰爭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3)介紹了中央蘇區遊擊戰爭的曆史。曹敏華的《中央蘇區軍事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5)一書對中央蘇區的軍事鬥爭作了從宏觀到細部的詳細介紹,但內容和角度突破不大。

近年來對於以往的研究“禁區”,則著墨較多,如紅軍長征的原因問題。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認為,紅軍長征具有曆史的必然性,它主要不是由於王明“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舉行長征,而是由於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客觀條件的變化所決定的;紅軍長征符合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是繼大革命失敗後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農村第一次戰略大轉移後的又一次戰略大轉移,即從敵人力量比較強大的南方農村轉移到敵人力量相對較弱的北方農村7。另一種認為,紅軍長征主要是由於王明“左”傾錯誤指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結果,不能完全歸之於敵人重兵“圍剿”等客觀原因,否則無法解釋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更不能把紅軍由南方轉移到北方視為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和“曆史的必然”,否則無法解釋主力紅軍長征後南方紅軍遊擊戰爭的堅持,也無法解釋抗日戰爭時期大江南北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的建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