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中國茶文化(下)(2 / 3)

薔薇(r.multiflora):藤本,株高3~6米,分枝多,刺細,散生,卵形小葉9枚,花小,單瓣,白色或深淺紅色,多數呈聚生傘房花序,花期在56月,重瓣花桃紅色,多人工載培作觀賞用,花略有芳香。

玫瑰窨製花茶,早在我國明代錢椿年編、顧元慶校的《茶譜》中就有詳細的記載。我國目前生產的玫瑰花茶主要有玫瑰紅茶、玫瑰綠茶、墨紅紅茶,玫瑰九曲紅梅等花色品種。

玫瑰花采下後,經適當攤放,折瓣,揀去花蒂、花蕊,以淨花瓣付窨。廣東玫瑰紅茶實行單窨,下花量為100公斤茶用10~16公斤花;福建玫瑰綠茶兩窨一提,總下花量為100公斤茶用於50公斤花;九曲紅梅汪、一窨一提,用花量為20公斤。

桂花茶

桂花茶除富於寓意和用作觀賞以外,還是窨製花茶,提煉芳香油和製造糖果、糕點的上等原料。桂花茶以廣西桂林、湖北鹹寧、四川成都、重慶等地產製最盛。廣西桂林的桂花烘青、福建安溪的桂花烏龍、四川北碚的桂花紅茶均以桂花的馥鬱芬芳襯托茶的醇厚滋味而別具一格,成為茶中之珍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桂花烘青還遠銷日本、東南亞,賣價超過質量上等的烏龍茶。尤其是桂花烏龍和桂花紅茶研製成功,為烏龍、紅碎茶增添了出口外銷的新品種。

在我國,適製花茶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銀桂、四季桂。

金桂Osmanthaisfragrans(var,thamburgii):常綠喬木,枝梢淡褐,葉具短柄,對生,長橢圓狀廣披針形,兩頭尖,上部邊緣有細齒,花在葉腋形成聚傘花序,小花梗,花初開淡黃,後變為金色,具濃鬱芳香,果實橢圓形,呈藍紫色,開花期為9月。主載品種有圓葉金桂(杭州)、鹹寧晚桂(鹹寧)、球桂、柳葉蘇桂(武漢)等。

丹桂(var.aurantiacus)):為金桂的變種,花色較濃,近金紅色,香氣稍淡。主載品種有'硃砂丹桂'、'大葉丹桂'等。

銀桂(var.Latifolirs):為常綠喬木。枝葉密茂,雌雄異株。葉橢圓形,對生,先端短尖,呈深綠色,花呈聚傘花序,花冠四裂,裂片呈橢圓形,香氣濃鬱,是窨茶香的主要原料,開花期為9月,品種有'純白銀桂'等。

四季桂(var.semperflorens):本品種除89月開花較多外,四季都能開花,花黃白色,香氣淡雅,是觀賞花的主要樹種,因花的產量較低,窨製花茶少用。

桂花香味濃厚而高雅、持久,無論窨製綠茶、紅茶、烏龍茶均能取得較好的窨花效果,是一種多適性茶用香花。主要的桂花茶有:

桂花烘青

是桂花茶中的大宗品種,以廣西桂林、湖北鹹寧產量最大,並有部分外銷日本、東南亞。主要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細勻整色澤墨綠油潤,花如葉裏藏金,色澤金黃色黃,香氣濃鬱持久,湯色綠黃明亮,滋味醇香適口,葉底嫩黃明亮。

桂花烏龍

是"鐵觀音"故鄉福建安溪茶廠的傳統的出口產品,主銷港、澳、東南亞和西歐。主要以當年或隔年夏、秋茶為原料。品質特點是,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潤,香氣高雅雋永,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橙黃明亮,葉底深褐柔軟。

桂花紅碎茶

是西南農業大學製茶教研室根據國際市場"芳香茶"風靡歐州的發展趨勢,以天然桂花窨製紅碎茶添香以代替人工加香的紅茶所到取得的一項成果,產品送往美國、法國獲得好評。主要特點是,外形顆粒緊細勻整,色澤烏潤,香味濃鬱,甜爽適口,湯色紅亮,葉底紅勻;加工成袋泡茶香韻尤為細膩悠長,久久不散。

金銀花茶

以金銀花作窨茶香料,是近年來由湖北鹹寧縣所首創。

金銀花品種較多,常見的有紅金銀花Lonicerajaponica(var.Chinensis)。黃脈金銀花(var.aureotrticulata)和白金銀花(var.halliana)等。香氣以白金銀花最佳。此花初開時為純白色,翌日變為黃色,香氣逐漸散失,故窨茶以開花當天最好。

金銀花茶以綠茶中的烘炒青作原料,外形條索緊細勻直,色澤灰綠光潤,香氣清純雋永,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厚甘爽,葉底嫩勻柔軟。

窨茶之金銀花應選擇白金銀花等品種,因其色白、香濃、內含成份豐富,窨茶效果最好。

金銀花采回後應撿去雜葉、梗、蒂,雨水花應除去表麵水,及時付窨。

金銀花的配化量根據茶坯等級和花的好差而定,高檔茶二窨一提,配花量45~50公斤,提花4~5公斤,實行整朵窨製。

窨製方法是將應配鮮花均勻鋪在待窨茶坯上,拌合均勻。高檔茶最好用箱窨,堆窨則根據氣溫高低確定堆的大小。一般堆寬100~120厘米、高40~50厘米。

根據金銀開放吐香的習性,窨製時間一般控製在20~30小時內,不宜太短,也不應太長,否則茶葉發黃,滋味沉悶不鮮。

玳玳花茶

玳玳花茶是我國花茶家族中的一枝新秀,由於其香高味醇的品質和玳玳花開胃通氣的藥理作用,因而深受國內消費者的歡迎,被譽為"花茶小姐"。暢銷華北、東北、江浙一帶。

玳玳(Citrusaurantiumvar,amara)亦稱回青橙,芸香科,柑桔屬,常綠灌木,枝楞、細長,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春夏(4~5)月開白花,香氣濃鬱,果實扁球形,當年冬季為橙紅色,翌年夏季又變青,故稱:"回青橙",因有果實數代同生一樹習性,亦稱"公孫桔"。

玳玳花每年開花兩次:

春花:開放在4~5月上旬,較白蘭,茉莉早,但花期短,僅1個月左右,而花量占全年采收量的90%以上,鮮花質量也好。困此,采花應及時,窨茶用花應采其花朵已開而未開足的為宜。

夏花:主要開在7~9月,很少采收,多讓其結果。但專供作花茶之玳玳,則也采花作窨茶原料。采收多在清晨含苞欲放時進行。

玳玳花茶一般用中檔茶窨製,頭年必須備好足夠的茶坯,貯於幹燥、冷涼的環境中,讓其綠茶風格保持如常尤忌黴變。窨製前應烘好素坯,使陳味揮發,茶香透出從而有利玳玳香氣的發展。

玳玳的開放度與香氣的濃淡有密切的關係。未開放稱"米頭花",香氣低淡,含苞待放者為"撲頭花",芳香物隨花瓣開裂而散發,進廠後稍攤,散發悶熱味後就可窨花,效果最佳;第二種稱"開花",花瓣開裂,花蕊顯露,芳香物質已揮發,香氣低。因此,進廠之鮮花應立即攤放散熱,厚度4~6厘米,雨花則要等表麵水蒸發後才會"破頭"開放,故應輔以風扇使表麵水速蒸發。由於玳玳花瓣厚實,芳香油在較高的溫度條件下才容易散發,因此常加溫熱窨,以有利香氣的揮發和茶坯吸香。將茶花拌和後,送上烘幹的機加溫,出烘後立即圍囤窨製。

小種紅茶

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於崇安縣星或者說鄉桐木關一帶,也稱"桐水關小種或"星村小種"。政和、坦洋、北嶺、展南、古田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質地較差,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

正山小種之"正山",及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區所產"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產的茶,均稱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產的茶稱外山。

"人工小種"計有坦洋小種、政和小種,古田小種、東北嶺小種等。現人工小種布場已被淘汰,唯正山小種百年不衰。正山小種外形條索肥實,色澤烏潤,泡水後湯色紅濃,香氣高長,帶鬆煙香,滋味醇厚,帶有桂圓湯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減,形成糖漿狀奶茶,液色更為絢麗。

寧紅工夫

寧紅工夫是我國最早出口的工夫紅茶之一,該茶以獨特的風格,優良的品質弛名中外。

寧紅產區山多田少,土地深厚肥沃,氣候溫和,茶樹生長根深葉茂,內含化學在分豐富,造成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質。寧紅輸出量最盛時期達30萬箱,鋒苗挺拔,色烏略紅,光潤;內質香高持久似祁紅,滋味醇厚甜和,湯色紅亮,葉底紅勻。

寧紅除散條形茶外,還有一種束茶龍須茶。

龍須茶產於修水縣漫江寧紅色村,成茶身披紅袍,葉條似須而得名,製作龍須茶的鮮葉原料,多係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芽葉大小、長短要求一致,鮮葉經萎凋、揉撚、發酵、初幹以後,進行"紮把"。

龍須茶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異的色、香、味、形、多次被評為江西省的優質名茶。

宣紅工夫

宣紅工夫產於鄂西山區宜昌、恩施兩地區,年產10萬擔左右,宜紅工夫以條索緊細有金毫,內質香味鮮醇,湯色紅亮有"冷後渾"為其主要特點。

湖北宜昌地區是我國在老茶區之一,據記載,宜昌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有百餘年曆史,因交通關係,由宜昌轉達運漢口出口的紅茶,取名"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

鄂西地區及神農架一帶,山森茂密,河流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磊部屬微酸性黃紅壤土,宜茶生長。

宜茶工夫外形條索緊細有金毫,色澤烏潤,香甜純高長,味醇厚鮮爽,湯色紅亮,葉底紅亮柔軟,茶湯稍冷即有"冷後渾"現象產生,係我國商品質的工夫紅茶之一。

川紅工夫

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是本世紀律50年代產生的工夫紅茶。

四川省是我國茶樹發源地之一,其地勢北高南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多為山地,黃泥及紫色砂土,十分宜茶生長。

川紅工夫外表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鮮帝枯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

川紅問世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多年來暢銷蘇聯、法國、英國、德國及羅馬尼亞,堪稱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

閩紅工夫

閩紅工夫茶係政和工夫,坦舉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均係福建特產。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產於閩北,以政和縣為主。全縣山林茂密,氣候溫和,雨理充沛,土壤濃厚微酸性,茶樹生長繁茂。

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係采用政和大白茶製成,外形條索緊結結圓實,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係采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待久,味醇和,葉底紅勻。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較廣擴產福安、拓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運銷英國、荷蘭、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每年收外彙茶銀百餘萬元。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色鮮豔,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大姥山白琳、湖琳一帶,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

白琳工夫係小葉種紅茶,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醇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

湖紅工夫

湖紅工夫茶主產湖南省安化,桃源、漣源、邵陽、平江、瀏陽,長沙等縣市,汀西石門,慈利、桑植、大庸等縣市所產的工夫茶調之"湘紅",歸入"宜紅工夫"範疇。湖紅工夫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工夫紅茶之一,對我國工夫茶的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紅工夫以安化工夫為代表,處形條索賢能結尚肥實,香氣高,滋味醇厚,湯色濃,葉底紅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勻淨,長壽街及瀏陽大山一帶產香高味厚(靠近江西修水,歸入寧紅工夫)淅化、桃源工夫處形條索緊細,毫較多,鋒苗好,但葉肉較薄,香氣較低,漣源工夫新發展的茶,條索緊細,香味較淡。

越紅工夫

越紅工夫茶係浙江省出產的工夫紅茶,產於紹興,諸暨嵊縣等縣。越紅工夫以條索緊結挺直,得實勻齊,鋒、苗、顯,淨度高的優美外形稱著。

越紅工夫條索緊細挺直,色澤烏潤,外形優美,內質香味純正,湯色紅亮較淺,葉底稍暗。越紅毫色銀白或灰白。浦江一帶所產紅茶,茶索尚緊結壯實,香氣較高,滋味亦較濃,鎮海紅茶較細嫩。總的來說,越紅條索雖美觀,但葉張較薄,香味較次。

祁門工夫

祁門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茶的珍品,有百餘年的生產曆史,主產安徽省祁門縣,常年產量5萬擔左右,祁門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青氣濃鬱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祁門工夫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鬱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湯色紅豔,滋味醇厚,葉底嫩軟紅亮。

祁門紅茶采摘標準較為嚴格,高檔茶以一芽一二葉為主,一般均係一芽三葉及相應嫩度地對夾葉,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

在製菜方法上,實行機械製茶,著重抓外形緊結苗秀和內質香味,保持並發揚祁門香的特點,使祁紅工夫品質經久不衰,盛譽常在。

紅碎茶

紅碎茶是我國際茶葉市場的大宗產品,目前占世界茶葉的出口量的80%左右。

近30年代來,我國各種製法的紅碎茶均有生產,現將我國幾種製法紅茶的品質特征介紹如下;

傳統製法紅碎茶

指按最早製造紅碎茶的方法,即萎凋後茶坯采用"平揉"、"平切"、,後經發酵,幹燥製成的。這種製茶產生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產品,碎茶顆粒緊實呈短條狀,色澤烏黑油潤,內質湯色紅濃,香味濃度好,葉底紅勻,因成本較高,目前我國僅很少地區生產。

轉達子製法紅碎茶

是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轉達子機切碎的紅茶,設法所製的紅茶,亦生產葉茶、碎裂茶、片茶、末茶四類產品,其中碎茶外形緊卷呈顆粒狀,得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棕黑油潤,內質湯色濃亮,香味濃較鮮,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葉底勻齊紅亮。成本較低,現在我國大部分國營茶場某廠都按比法生產。

C.T.C製法紅碎茶

是指揉切工序采用C.T.C切茶機切碎製成的紅碎茶。C.T.C製法紅碎茶無葉茶花色。碎茶緊實粒狀,豔勻齊,是國際賣人較高的一種紅茶。

L.T.P製法紅碎茶

是指用勞瑞式(LaurieTeaProcesser)的錘擊機切碎的紅茶,L.T.P茶無葉茶。碎茶顆粒緊實勻劉齊,色澤棕紅,貝油潤中低檔茶顯枯滯。香味鮮爽貝濃強,葉底紅豔細勻,漂水進,散成細小粉末。

安溪色種

福建省安溪縣是鳥龍茶主產區,50年代開始,為了便於分類列等,將安溪烏龍茶分為鐵觀音,以種及烏龍三個品類,除鐵觀音及烏龍外,其他品種均歸入色種。

色種中各品種茶的形、色、味各有特色:

本山:茶條壯實沉重;梗鮮亮,較細瘦,如"竹子節"尾部稍尖;色澤鮮潤呈香蕉皮色;茶湯橙黃色;葉底黃綠;葉張尖薄,長圓形,葉麵有隆起,主脈明顯,味清純略濃厚,香類似鐵觀音而較清淡。

毛蟹:茶條緊結,梗圓形,頭大尾尖,芽葉嫩多白色茸千毛,色澤褐黃綠,尚鮮潤。茶湯青黃或金黃色。葉底葉張圓小,中部寬,頭尾尖,鋸齒深密,銳而且向下鉤,葉稍薄,主脈稍浮現。味清純略厚,香清高,略帶茉莉花香。

奇蘭:茶條較細瘦,梗較細,葉柄窄;色澤黃綠色或褐綠色,較鮮潤。湯色黃或深黃。葉度葉張圓,頭尾尖,呈棱形,葉麵有光澤,主脈浮現,稍顯白色。味清純甘鮮,香氣清高。

梅占;茶條壯實大,梗肥、節間長,色澤褐綠稍帶暗紅色,紅點明。湯色深黃,葉底葉張粗大,長而浙尖,主脈顯,鋸齒粗銳。味厚香濃,帶線香香氣。

烏龍:茶條瘦小,頭尾尖,質輕,梗頭短水,梗皮不光亮,色澤褐,較不鮮潤。湯色青黃,淺黃或橙黃,葉底葉張薄,葉脈浮現;鋸齒較粗鈍。味清純稍薄,香帶焦糖香。

鳳凰水仙

鳳凰水仙原產於廣東潮安縣鳳凰山區。品種分布於廣東,湖安、饒平、豐順、焦嶺、平遠等縣,為有性群體,小喬木型,主幹粗壯較疏,較直立或半開展。

鳳凰水仙由於選用原料優次和製作精細程度水仙不同,按成品品質依次分為鳳凰單叢、鳳凰水仙三個品級。

鳳凰單叢有"形美、色翠、香鬱,味甘"。之譽,茶條挺直肥大,色澤共同褐呈鱔魚皮色,油潤有光。茶湯橙黃清澈,碗壁顯金黃色彩圈,葉底肥厚柔團軟,邊緣朱紅,葉腹黃亮,味醇爽回甘,具天然花香,香味持久,耐泡。

台灣烏龍

台灣烏龍是烏龍共酵程度最重的一種,也最近似紅茶的一種。

優質台灣烏龍茶芽肥絢麗。湯色呈琥珀般的橙紅色,葉底淡褐有紅邊,葉基部呈淡綠色,葉片完整,芽葉連枝。

台彎烏龍茶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香檳烏龍或"東方美人",以讚其殊香美色,在茶湯中加上一滴白蘭地酒,風味更佳。

台灣包種

包種茶是目前台灣生產的烏龍茶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如灣包種為150朵年前福建安溪縣業茶者王義程氏所創製,成茶用方紙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而得名。

製造包種茶所用鮮葉原料的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在烏龍茶中別具一格,優良品製裁的懈種茶條索卷縐曲而稍粗長,外觀深綠色,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幹茶具有蘭花清香。衝泡後,茶香芬芳撲鼻,湯色黃綠清澈,茶湯滋味有過喉圓滑甘潤之感,回甘力強。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點。包種茶因其具有清香、舒暢的風韻,所以又稱其為"清茶"。

武夷四大名叢

岩茶之鄉,"奇種""單叢"。"名叢"是"岩茶之王",在珍貴的名叢之中,不以四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最為名貴。

大紅袍

武夷名叢中數大紅袍享最高的聲譽。可謂是烏龍茶中的"茶王之聖"了。

大紅袍產於天心岩石九龍窠的高岩石峭壁之上。據行家評定,大紅袍的品質有很多特色,它與其他名叢對照,大紅袍衝至第九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他名叢經七次衝泡味已極淡。

鐵羅漢

武夷最早的名叢。清代郭柏蒼《閩產尋異》(1886年)高載:"鐵羅漢武夷宋名茶樹名,葉長"其成名較早。

據說,惠安施集泉茶店於19世紀中葉經營武夷,岩石茶,以"鐵羅漢"最為名貴,有消費品療熱病的功效,極受歡迎。目前為小包裝名牌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