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中國茶文化(上)(3 / 3)

於果棕褐色,形似橄欖,吸膨脹後,體積成倍增加,有似海綿。它含有胖大海素,且用後能改善粘膜炎證,適用於慢性咽、喉炎。每次3-4個,先用溫水冼淨,再加白糖少量,沸水衝泡代茶飲。

番瀉葉茶

番瀉樹屬於豆科植物,在廣東、雲南、海南諸省有載培。番瀉葉有尖葉、狹葉之分,形似細小的柳葉。味苦,含二聚蒽酮類和黃酮類物質,肯有消積導滯的作用,適用於習慣便秘。新近,應用現代醫學臨訂檢驗方法,用番瀉葉治療急性胃、十二指腸出血,取得了較好療效。經340例應用,6天內完全止血者為320例,其中顯效286例,總有效率達94%。止血療效優於常規止血西藥,是"止血不留淤"的良藥。

泡飲方法是,每次5-10克,加白糖適量,沸水衝泡,代茶頻飲。

鉤藤茶

鉤藤為茜草科,常綠藤本植物,在中國南方各省均有生長。莖長達10米,生於葉腋內的變態枝成鉤狀,長1.2-2厘米。在春秋采收有鉤的嫩枝,從中剪取鉤枝,把鮮鉤枝直接曬幹,也可用沸水殺青後再曬幹。

鉤藤含鉤藤堿,味苦,回味甘醇。泡飲時,每次取鉤藤20克左右,沸水衝泡當茶,具有退熱作用。對高血壓所引起的頭痛、頭暈、失眠、心悸、耳鳴等均有明顯的療效。它是一味中藥,也是一種性味溫和的保健飲料。

茶具介紹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藝術之美。所以,馳名中外,為曆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在中國飲茶的發展史上,無論是飲茶習俗,還是茶類加工,都經曆了許多變化。作為飲茶用的專用工具,必然也有一個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裏外都不敷釉,采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製焙燒而成。由於成陶火溫高,燒結密致,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蓮藕、鬆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鎮的瓷器最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聞名於世,並遠銷國外。

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展,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了鼎盛時期,生產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

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根據經驗認為建安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鬥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於清代,主要產於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後,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豔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衝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餘,可說是一種動態的藝術欣賞。特別是衝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趣。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5、金屬茶具

用金、銀、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越性。錫罐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6、竹木茶具

在曆史上,廣大農村,包括產茶區,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濟實惠,但現代已很少采用。至於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中國曆史上還有用玉石、水晶、瑪瑙等材料製作的茶具,但總的來說,在茶具史上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為這些器具製作困難,價格高昂,並無多大實用價值,主要作為擺設,用來顯示主人富有而已。

茶藝

近代飲茶方式主要有三:

一是蓋碗式,乃近代飲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宮府,下至民間,都以蓋碗飲茶,清朝康熙年間畫家冷枚的賞月圖,最足以代表這種茗飲方式。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來民間最主要的飲茶方式,即以大茶壺衝泡分飲,乾隆年間畫家丁觀鵬所繪的"太平春市圖"最能表示此種飲茶方式。

第三種飲茶法則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於閩南廣東地區。這種飲茶法是從唐代陸羽茶經中演變而來,飲茶時先將泉水貯藏於茶壺之中,放置烘爐上麵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興壺之中,用水衝之,蓋好蓋子,再用熱水澆壺身,然後倒出來品飲。這種飲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壺身,目的在於發揮茶性,到了後來更使用溫潤泡,內外雙重引發。

功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餘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隻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製時先將水燒開後衝茶。衝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衝"、"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麵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回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沏茶工序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衝:

衝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麵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飲茶與健康

茶,是中國古老的飲料。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茶葉中的營養成分。藥效成分不斷被發現,並通過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證實其保健功能。近年來。各國的研究結果都證實了這一點,即飲茶確實有益人體健康。

我國古代醫藥界對茶葉的醫療效用有廣泛的敘述,可歸納為20項:

1。令人少睡;2。安神除煩;3。明目;4。下氣;5。消食;6。醒酒;7。去膩減肥;8。消熱解毒;9。止渴生津;10。去痰;11。治痢;12。療瘺;13。利水;14。通便;15。怯風解表;16。堅齒;17。益氣力;18。清頭目;19。療饑;20。養生益壽。

近代,從生物化學和醫學的角度看,茶葉的功效有22項:

1。止渴;2。消減疲勞;3。強心;4。可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5。可降低高血壓發病率;6。對動脈硬化有些療效;7。消食解油膩;8。沱茶。白茶。烏龍茶能降血脂;9。利尿;10。紅茶糖水治肝炎;11。治糖尿病;12。解毒;13。解酒;14。沉澱水和食品汙染的礦物質有害離子15。殺菌消炎;16。抑製病毒;17。和胃。止瀉。通便;18。抗輻射;19。有提升白細胞的作用;20。防齲;21。防治眼科疾病;22。防治癌症  第二部分、名茶介紹  洞庭春  產於湖南省嶽陽縣黃沙街茶葉示範場。1985年創製。  產地地處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洞庭湖南岸的丘陵地帶。  鮮葉於清明後采摘,以一芽一葉初燕尾服為標準。經攤放殺青清風初揉初炒攤涼烘焙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外形條索賠緊結微曲,芽葉肥碩勻齊,白毫滿披隱翠,內質香氣高鮮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  福建雪芽  主於福建省福安縣。  產地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倆酸性,沙質土,茶樹生態環境優越。  鮮葉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用科學的製作工藝加工而成。  成品外形芽多,枝狀,自然開展,披毫,色銀白帶綠;香氣鮮爽純正,滋味鮮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黃綠明亮。  高峰雲霧  產於湖南省祁東縣高峰茶場。  產地在縣正北而後"三陽山"半山腰上,三陽山座落在衡陽、邵陽、祁陽交界之外,有"一足踏三陽"之稱。三最山縱橫數裏,上有鍾鼓寨、三旭庵、白雲泉、真神洞等十多處名勝景點。茶園周圍樹林茂密,雲霧繚繞,年均溫15.3℃,無霜期257269天;土質由頁板岩發育而成,土層空厚,通透性好,PH值酸性,極宜茶樹生長。  鮮葉以一芽一、二葉初燕尾服為標準,於清明前後采摘。經攤放殺青青風初揉初幹做形提毫攤涼烘焙等八道工序而成。  成品細緊彎曲顯毫,色澤深綠尚潤;香氣高而持久,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葉度芽葉完整成朵、嫩綠明亮。  貢字龍井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  龍井茶區分布於巒疊翠,名勝古跡比比皆是的西湖山區。名城、名湖、名山、名茶四者相得益彰,冠絕天下。  主地氣候漸和,雨豐水沛,年平均溫度過16.1℃≥,10℃活動積溫暖5067.7℃,極端最低溫度9.6℃,年平均相對溫度82%,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多為沙質壤土,含石英沙礫多,通氣透水,土壤中含有效磷高,酸度適適中。茶樹生長於溪漳澗穀地,山溪盤繞,終年不涸,小區氣候極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  鮮葉於清明前采摘,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1.0-2.0厘米,經攤放一青鍋理條整形"回湖"(二青葉篩分與攤涼)一輝鍋篩分歸堆貯藏"收灰"等10道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形似碗釘,扁平光滑,尖削挺秀,大小勻齊,芽毫隱藏,色澤糙米色,潤勻鮮活;湯色碧綠明亮,香氣鮮嫩高長,滋味甘鮮醇和;葉底嫩綠,勻齊成朵的待點。  狗牯腦  產於江西省遂川縣湯湖鄉狗牡腦山。1915年:巴拿以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浙贛特產展銷會"獲金質獎。1930年泊贛特產展銷會獲,1988年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和1992年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狗牯腦山矗立於羅霄山脈南麓支係群山之中,坐南朝北,山南為五指峰,北為老虎岩,東北麵5公裏處有著名的湯湖溫泉。山中林木蒼翠,溪流潺潺,彈簧年雲霧繚繞,四時清泉不絕,冬天嚴寒,夏無酷暑,土壤肥沃,是得天獨厚的名茶產地。  鮮葉采自當地群體小葉種,每年清明前後開采,標準為一芽一葉。經揀青殺青初揉二青複揉整形提毫炒幹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外形緊結秀麗,白毫顯露,芽端微勾;香氣高雅,略有花香,泡後速沉,湯色清明,滋味醇厚;葉底黃綠。  惠明翠片  產於浙江省景寧縣。  產地崇山峻嶺,值被茂密,雲遮霧繞,溪水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酸性。  鮮葉以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經攤放殺青理條整形幹燥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纖秀細緊直略扁,稍有白毫,色綠潤;蘭花香高而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明亮,滋味鮮爽醇和;葉底單芽細嫩完整、嫩綠明亮。  雨花茶  產於江蘇省南京中山陵園,1958年創製成功。產地分布於雨花、棲霞、浦口三個效區和金壇、江寧、江浦、元合、溧水、高醇等六縣。  茶區屬北亞熱帶中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991毫米。土壤屬黃棕壤,PH值6.0左右。  鮮葉采摘一芽一葉為標準,長度23厘米,每公斤鮮葉芽頭數為2.2萬個。通過輕度萎凋高溫殺青適度揉撚整形幹燥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外形、直、圓、勻、形似鬆針,條索緊結,長直圓渾,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色澤墨綠,勻整齊一;內質綠、鮮、亮、濃、沌、湯色澄澈清綠,滋味鮮醇可口,香氣濃鬱高雅;葉底勻嫩明亮,純淨度好。  江山綠牡丹  產於浙江省仙霞嶺北麓江山縣保安鄉化龍溪兩側的裴家地、龍井等地。在宋代頗有名氣、明列為貢茶。  仙霞山綿亙於浙閩邊界上,仙霞嶺主峰獨龍崗在縣城南百餘裏,海拔1503米,方園百裏,遠山近嶺,層巒疊翠,高山深穀,接岫連峰,雲山交融,竹林參天,景德鎮色秀麗,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  鮮葉於清明前采摘,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芽長於葉。經攤放殺青揉撚幹燥篩分揀剔等工序加工而成。加工過程中"一人炒製,一人從旁扇之"。  成品外形緊結挺直,色澤綠翠顯毫;香氣嫩持久,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  金獎惠明  產於浙江省景寧佘族自治縣的惠明寺及際頭等行政村。1915年該茶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  不地古木參天,雲遮繞,氣候溫和,雨理充沛,土壤肥沃,PH值酸性。自然環境得天獨厚。  鮮葉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經攤下殺青揉條葷鍋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芽葉緊秀似魚鉤,色澤翠綠,銀毫顯露;味濃耐泡,滋味醇厚甘鮮;葉底黃綠明亮。  金壇雀舌  產於江蘇省金壇市方麓茶場。創製於1983年。  茶園地處茅山山麓,海拔50100米,年平均溫度17℃,年降雨量1064毫米,無霜期230天,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小區環境條件優越。  鮮葉采摘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經攤放殺青整形等工序,運用帶、捺、壓、抖等手法交替進行加工而成。  成品條索勻整,狀如雀如雀舌,色澤綠潤,扁平挺直;香氣清高,滋味鮮爽,湯色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漢水銀梭  產於陝西省同鄭縣。由南鄭縣蠶茶果開發公司研製。1986年5月通過技術和品質鑒定。  茶區地外秦嶺以南,巴山北麓,漢水上遊,境內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鮮葉采摘以一芽一葉妝展為標準。經殺青理條做形(拍、甩、壓、捺等手法交替進行)幹燥先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扁平似梭,翠綠披毫;嫩香持久並帶花香,湯色淺綠、清澈明亮滋味鮮醇、耐泡回甘;葉底柔嫩、芽頭肥壯、黃綠勻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