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撂地練把式(1 / 1)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湘潭城中有三個以練把式兼賣膏藥為生的名人:萬金鏢、張冬生、周玉林,他們常在一些人流相對集中的船碼頭、公園門口、大橋兩側撂地練把式。萬金鏢往往和妻子一起登場,對練單刀和雙刀;張冬生擅長拳術,兼練手掌砍石、單手俯臥撐等;周玉林那時年事已高,銀髯飄飄,多練氣功等絕招。他們練把式的目的是把顧客招攏來,最後則是推銷治傷的膏藥。

所謂撂地,即先用石灰畫出一個大的圓圈作為表演場地,觀眾隻能站在圈外。撂地是為了賺錢吃飯,圓圈形如大鍋,故稱“畫鍋”。如果是多人練把式,還會準備鑼鼓敲打,把觀眾吸引過來。接著是“圓黏子”,憑三寸不爛之舌和精彩的武術,把觀眾牢牢地“釘”住。練完了刀、槍、劍、戟,在喝彩聲中,把銅鑼翻展過來,向觀眾一一討賞。這種是純粹的以武術賣錢。如果是兼帶賣藥的,則會在練完把式後誇耀自家所製的藥膏(或藥丸)是祖傳秘方,具有何種神效,引誘、催促顧客購買,江湖術語為“催哨”。

練把式的人,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拜會同道朋友,俗稱“拜相”和“拜碼頭”,這樣才不會招惹麻煩。練把式的場地,要與別人的場地保持一定的距離,“相挨相,隔一丈”。即使碰到尋釁鬧事的,也要以忍為上,避免衝突。

“北京過去各廟會以及市場均有練武的場子。練大刀、拉硬弓的張寶忠,練拳腳的白光漢、馬筱泉等均在武術界小有名氣。……此外還有耍鋼叉的譚俊川,他年近古稀,於冰天雪地中,光著膀子耍鋼叉,觀眾為之喝彩。再有武術兼賣藥的,如馬老道,練花劍、鴛鴦鏟,練畢賣‘健身丸’”(《舊都三百六十行·練把式的》)。

撂地練把式,老上海稱之為“賣拳頭”。“在舊上海賣拳頭者多為河北幫、山東幫。這些武林漢子從小就愛拳腳,有些領班的老者還在鏢行裏混過。辛亥革命後鏢行漸漸失寵,在無鏢可保的情況下,也就帶著幾個徒弟或兒女,靠走江湖耍刀槍混口飯吃”(藍翔、馮懿有《賣拳頭》)。

除了練把式之外,他們還練一些小型雜技,如抖空竹、疊羅漢、椅子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