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八廓街四人談(3 / 3)

聶曉陽:所以,信仰就是讓複雜的世界變得簡單清晰。你一旦有了信仰,那內心就會很一致、很和諧,這樣的話你就容易快樂。其實快樂真的很簡單,但是在北京你就常常沒辦法想象快樂原來這麼簡單。

黃紮吉:我有一個藏族學生,她去打工賣服裝,她知道進價是多少,所以每次有牧區來買衣服的人,人家問她多少錢,她說80元,然後又會偷偷和牧民說,你別買,這個進價隻有20元。她沒有辦法把她知道的這個進價隻有20元的事情藏在自己心裏不說出來,那樣的話她會很痛苦。結果是她最後被辭退了,但是她一點兒也不為失去工作難過,還是很開心。

聶曉陽:那我們還談財富,盡管藏族人把財富看得比較淡,但是他們還是有財富觀念的,比如說結婚的時候為了自己家族的財產不流失,往往兄弟幾個娶一個老婆,那他們是不是把財產看得很重,這個怎麼看呢?

丹增塔克:這個情況主要不是家庭財產的問題,而是有別的原因。過去牧區經常有部落和部落為了草地牛羊等打仗,一個家裏如果男的都各自成家,力量就會分散,而如果一個家裏弟兄幾個娶一個老婆,那力量就會比一男一女組成的家庭更強大,這就是這種風俗的起源。現在有些地方還有這樣的情況,那是因為如果家裏有兩個以上的男人,即使有一兩個出外打工,家裏還是會有男人。

聶曉陽:藏族人怎麼看存錢的?

黃紮吉:他們對財富的觀念也是有的,但不是很強烈。一般到了一定年紀,他們會放棄財產,捐給廟裏。藏族是一個會放棄的民族,而漢族往往不會放棄,許多人到死都放不下。

聶曉陽:一般的牧民家裏,肯定會有的窮,有的富,那他們的老婆會不會說你看誰誰家多有錢怎麼樣的?會不會兩口子為這個吵架?

丹增塔克:絕對不會。牧區大部分是有錢就花掉。大家會相互幫助,但不會嫉妒。

德慶卓嘎:人還是要過得開心一點。自己去和別人比較,就是自尋煩惱。另外,別忘了藏族人是信佛教的,而佛教講究因果報應。一個人這輩子該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是自己上輩子種的因,比較了也沒有用。

黃紮吉:我老婆(藏族)有時候也會比較,但是她也會說“快樂你用錢買得到麼”。藏族人也不是純粹為了自己快樂,他們會比較在意把快樂帶給別人,而很多內地人追求的是把快樂帶給自己。

聶曉陽:我們在拉薩看到,似乎這裏的乞丐特別多。

黃紮吉:藏族文化把施舍看作一種快樂,所以藏族人也認為乞討是很自然的。正是因為有那麼多人乞討,大家才能得到施舍的快樂。這輩子有機會向別人施舍,正是那些乞丐幫助人們積累功德呢。

德慶卓嘎:西藏有一個地方,家庭再富裕也要去乞討,尤其農閑的時候,整村的人都外出乞討。

黃紮吉:在佛法修行裏,乞討也是一種磨煉。

丹增塔克:剛才說的整村乞討的地方是有故事的。相傳這個地方曾經受過災,由於沒有吃的,一些人家裏的男人就要去當強盜,後來有個活佛來到那裏,勸說他們當強盜是害人害己,還不如去要飯。這樣,這個傳統就一直傳承下來。人們認為,要飯可以增加自己的運氣,同時也是警醒自己,寧可低頭要飯,也不能害人害己。

聶曉陽:藏族人看到要飯的會不會看不起他們?

德慶卓嘎:絕對不會。

丹增塔克:討飯的到老百姓家裏,絕對不會空著手回去。任何時候我身上一分錢不帶,到了藏區一點問題也沒有,在牧民家就可以吃、可以住。

聶曉陽:西藏人會不會讓小孩子好好讀書,以便將來衣錦還鄉什麼的?

德慶卓嘎:藏族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藏族人對當官也不熱衷,覺得這樣是靠別人生活一樣,不自由。沙加活佛有一句話,“不按照國王的意思去辦事,大臣再有本事也是無用的”。所以,讓孩子出人頭地什麼的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們倒是經常教育小孩說,某某活佛做人如何如何好,你要好好向他學習,等等。

聶曉陽:還是要學做人。

德慶卓嘎:對。對一個人老百姓的觀點不是看他多有錢,或者多麼有權力,而是看他是不是善,是不是會做人。我知道內地一些成功學的書教人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要“厚黑”,但是這些書在西藏沒有市場,西藏人最注重的就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