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相互友好且有一定交情的人。同僚、同窗、同鄉、同役連同生意場上的同伴都可以升格為朋友,但這些“同”隻能是朋友的渠道與平台,純粹的朋友概念理應剔除相互熟悉成為朋友的成因,即客觀安排、合作互利那層含義。友情即朋友之情,是親情、愛情、友情三大人情體係中的分支之一。親情脈係一族,愛情緣於兩性,人世間為什麼又會派生出不涉血緣、無關兩性,但堪與親情、愛情並駕齊驅的友情呢?表征分析,友情是一生二熟三友好的社交產物,隻要主觀上有這個意願,人人能夠擁有這塊試驗田,在交往過程中,人們趨利避害,趨沃土而避惡土,不斷耕耘善良、熱情、尊重、信任、欣賞等珍貴的精神食糧,既播種又收獲,日久生情,逐步滋生出物傷其類、人同其命的另類感情。
這樣把握朋友的成因應該是靠譜的,起碼算不得弛謬。可是我總覺得這樣還是流於表象,泛於淺層,未能切中事物最深層的根基。有一次公務應酬結束,趕赴另一場子,去KTV與非公務的朋黨會合唱歌,後吃宵夜,差不多瘋到子時才散夥。打車回家的路上,我驀地靈光一閃,趕緊掏出手機寫下備忘: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潛欲望,才是產生朋友、催生友情的原動力。
朋友的至境是知己,知己是高質量的朋友。這是兩顆孤獨的心靈的夜遇與盲撞。但凡能成為知己級別朋友的,應該懷有相對深刻的靈魂和相對深厚的情感。兩者缺一不可。張春橋絕非淺薄之徒,卻無深厚的情感,所以不配擁有知己。他與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偉大領袖不是知己,隻是一介佞臣式的人物;他與妻子不是知己,後已大白於世人;他與“四人幫”其餘三個惡棍更不是知己,虎黨狐儕而已。小白菜有深厚的情感,卻無深刻的靈魂,與楊乃武算不得知己,一個一往情深的情人罷了。馬克思與恩格斯是知己,賈寶玉與林黛玉是知己,魯迅與瞿秋白是知己。說“夜遇”與“盲撞”,是因為知己的產生極其偶然,運氣是知己的冥王星。有條件成為知己的潛在對象,必定成倍高於既成事實的知己,絕大多數有發展成知己潛質的人之間不是緣慳一麵而隔斷了緣份,就是淺交輒止而錯失了緣分。
如果將朋友的情愫注入沾親帶故的親人和愛人,能不能提升親情和愛情的質量呢?親在血緣,但親情拘於宗族一隅;愛在兩性,但愛情囿於婚配一人。朋友關係就不一樣了,友在漂萍浮梗,基礎相對薄弱,但友情翱翔在自由廣袤的天地之間。真正能引為知己知音,結成悌友摯友,一輩子屈指可數,不過寥寥,終身空白的也大有人在。然而,朋友的發展數量不設上限,理論上可以無窮多,而且路遙知馬力,大浪淘沙,當事人盡憑人格的趨同程度和性格的契合情況,任意舍取升降。有的老朋友由於德行越來越卑劣,脾氣越來越乖戾,由哥們姐妹們降格為普通朋友,果真孰不可忍了,幹脆廢黜了事,最多有道義上的歉疚,不會存在倫理上的後遺症。反之,有的新朋友一見如故,幾經接洽,大有相見恨晚之憾,隻要外部條件許可,快速躥升為新的哥們或新的姐妹,此類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純粹的朋友關係無身份尊卑,無職位高下,無經濟貧富,無才學深淺,無儀表美醜,無年齡老幼,直至無性別男女。它可以蔑視一切權貴財主,藐視一切功名利祿,漠視一切世故城府。因此,凡是朋友來信來電來人,尤其是在“舉樽執手酢連酬”的時候,我倍感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民主、平等三箭齊發,所有煩冗撇在一旁,身輕如羽,渾身湧動起雄鷹鼓翼一般的翅膀感。
隨著經濟發展的提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親屬因贍養責任、財產分割問題,鄰裏為風水糾葛、址界糾紛矛盾,引發鬩牆大聒、婆媳不和、鄰居無睦等現象大幅度減少。相反,倒是因為觀念差異、心理代溝和脾氣不投等緣故,導致孝而不順、親而不愛,甚至出現反目為仇、恩將仇報或長期冷戰現象。譬如子女孝敬父母消費,父母遏製子女浪費;家長營造溫室,履行保姆職責,孩子逆反鬧獨立,爭自由;女人成話癆,男人徒抓撓,抑或男人一腔娘們,女人很是不屑,難堪其煩。理念相悖,心氣不順,阻遏了人際溝通,枯竭了修睦情意的來源,成為詞性本義的冤家對頭。
有的人血緣越近,隔膜越深,乍看不可思議,但在宗族旗幌高高飄揚的東方社會普遍存在。叩源推委,矛盾的根子在於人本意識淡薄,過度強調人與人尤其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的趨同和聯係,嚴重疏忽人的即使是孿生關係指紋也不同的差異和獨立,對個人的主體性缺乏清醒認識,繼而導致尊重缺失。子女對老人重孝、輕順、失敬,喜歡想當然,習慣於推己及人。父母對孩子重管、輕放、失尊,越俎代庖,橫加幹涉,而且“唯動機論”,出發點好的就一好百好。至於配偶,視若私有物品,囊中取物,誰的地位高、貢獻大、個性強,誰就是說一不二的“戶主”。倘使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就有可能針尖對麥芒,陷入家庭爭執的惡性循環而難以自拔,形同西方民主國家的朝野之爭,真正屬於互相監督、長期共存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