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新媒體的影響(9)(2 / 3)

4.公民新聞的規範

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新聞在實現傳媒接近權的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公民新聞的載體一般是“草根媒體”,比如博客。這些媒體又被稱為“自媒體”“個人媒體”,沒有傳統媒體那麼多的把關人,因而時常良莠不齊。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曾經關閉了其下一個博客的評論功能,因為該博客的某政治性文章引來大量不太合適的評論。在網絡上經常出現的博客PK事件中,也充斥著各種謾罵、誹謗甚至是虛假信息等。

長期以來,傳統主流媒體占據了社會主導權。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公民新聞的興起,傳統的新聞傳播管理製度受到挑戰。要將傳統的新聞管理模式與公民新聞傳播行為有機結合,需要進行體製機製創新。不過,有學者認為,“根本性的解決途徑不是加強規製,而是讓網民們明確公民媒體的真正要義,要讓網民知道,他們寫博客本身也是一種新聞的補充”。公民媒體是一種責任媒體,傳媒接近權的實現不能妨礙其他公民的權利。在公民新聞剛剛起步的中國,如何培養負責的網絡公民(Netizen),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外公民媒體的成功之道值得效仿。如維基新聞網實行“博客道德規範”,包括真誠公正、最低傷害和承擔責任三項原則,規定嚴禁剽竊、準確展示和避免誤導;韓國ohmynews網站實行公民記者實名製,公民必須提供身份證件才能成為網站的記者,通過專業編輯和市民記者個人聲譽擔保來雙重把關。

中國的公民新聞實踐還有自身的獨特性。公民新聞的產生和發展,不能僅僅著眼於Web2.0時代的技術語境,而忽視公民新聞在西方產生的曆史語境和製度語境。“中國公民新聞的發育缺乏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曆史根基,中國並不存在公共媒介體製,也沒有經過充分發育的另類媒體,因此,缺乏與西方國家類似的精神上和實踐上的傳統支點。從媒介管理製度上講,中國的普通網站和個人不能自辦新聞,韓國的ohmynews模式、美國wikinews模式以及德拉吉新聞博客的模式在中國無法複製,而必須在有新聞發布權的傳統新聞機構上尋找生存空間,公民新聞的運作方式也不能複製國外公民新聞的現成模式,而注定了將以更為本土化的形式來展開”。

因此,在中國,要通過公民新聞實現公民的傳媒接近權,首先需要激發公民記者的積極性,不要以某些所謂的專業性扼殺了公民新聞中天然去雕飾的草根性。另外,要建立一種傳統媒體和公民記者對話合作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式,以彌補一些公民新聞存在的隨意性、片麵性、偏激性,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等缺陷,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尤其是在災難性和遭遇性事件中,公民記者具有巨大作用,主流媒體更應積極與公民記者建立通力合作的平台。公民記者與專業記者並肩作戰、共同報道的情景將會成為今後新聞采訪報道的新模式和新趨勢。

第三節 數字鴻溝與數字機遇

一、什麼是數字鴻溝

現代社會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同樣的發展機會。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接受數字化浪潮的機遇是不同的,即使大眾傳播將同樣的計算機和因特網知識傳送到每一個家庭和社會每一個角落,人們在接觸和利用的機會上並不存在平等與否的問題,然而它所帶來的社會結果卻並非如此簡單。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產生了數字鴻溝。

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定義: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個在那些擁有信息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數字鴻溝體現了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這種差距,既存在於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於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絡技術產生的差距。數字鴻溝現象存在於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產業與產業、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當中,成為在信息時代突現出來的社會問題。

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文件,“數字鴻溝”指由於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球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它的產生,從世界範圍看,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水平及信息化程度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所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從發展中國家看,就是由於地區、行業、所有製以及企業規模等差異,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