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新媒體的影響(9)(1 / 3)

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站發生爆炸案。爆炸發生後的數小時,在博客檢索網站Technorati(跟蹤1300萬個網站和130萬個鏈接)上,已經出現了幾千條日誌。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轉帖了目擊者拍攝的照片和視頻,《衛報》也登出了目擊者提交到博客上的現場回憶。在國內,2005年8月8日,台風麥莎剛過,家住青島沙子口附近漁村家的段廣珠從他家陽台上拍到了農民工魏青剛三次跳進大海救人的驚心動魄的一幕。這段錄像很快送到青島電視台播出,幾乎在一夜之間,這個三進三出急浪中救人的小夥子,成了青島市家喻戶曉的救人英雄,後被中央電視台評為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一些傳統媒體不僅刊登公民新聞,還創辦了公民新聞頻道和欄目。2006年8月15日,CNN正式推出了公民報道的新欄目“I-Report”。2006年11月,擁有90家報紙的甘奈特集團宣布不僅正式合並它的網絡和印刷媒體的員工,而且計劃利用公民記者為它的出版物提供內容。2006年12月份,雅虎網站與路透社合作推出了一個欄目叫做“You Witness News”(你目擊的新聞),可以讓新聞目擊者上傳照片或者視頻短片,由路透社負責對公眾提交的新聞進行選擇、編輯,並提供給其他新聞媒體。以這個事件為標誌,網絡巨頭與老牌傳統媒體開始攜手涉足“公民新聞”這個全新領域。2007年2月,路透社的非洲網站(Reuters Africa)開設了公民博客的新聞報道。這些舉措收到了實效——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亞校園槍擊事件中,全球觀眾看到的唯一一段手機拍攝的有槍聲的現場影像就是一名美國人賈馬爾·阿爾巴古蒂(Jamal Albarghouti)通過CNN的“I-Report”上傳的,而NBC從msnbc.com上得到了大約500份觀眾提供的與受害者有關的故事。2007年4月,作為中國台灣地區唯一的非商業無線電視台,公視創建了台灣公民新聞平台PeoPo,倡導公民賦權下的新聞自主。在內地,《成都商報》推出了“QQ記者”。

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報》在社會新聞版麵上打出了“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網友都來發布新聞”的口號,推出“QQ記者”公民報道專欄——“城事e聞”。該專欄有兩個新聞來源,一是《成都商報》“城事e聞”QQ群,加入QQ群的成員即成為QQ記者,二是成都全搜索(cdqss.com)龍門陣博客,在網友發言中篩選新聞報道。每天,QQ記者與報社專業記者在QQ上進行交流,兩個專職記者兼任QQ群管理員。QQ記者和網友以第一人稱的報道方式,報道自己的所見所聞;專職記者對新聞進行篩選,核實新聞的真實性,經審核後在社會新聞版“城事e聞”欄目中刊發,QQ記者的名字也附在正文之後。“城事e聞”專欄是專業記者和業餘記者的一種合作型報道,即“專業新聞+公民新聞”的混合形式。

其次,公民新聞改變了傳統的輿論形成模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權,公眾在民意表達和輿論監督中實現傳媒接近權。

傳統媒體是“點”對“麵”的傳播,傳播主動權掌握在媒體手中。而公民新聞主要通過網絡傳播,特別是博客具有的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為政府部門理性看待民意,作出正確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平台。同時,有了大眾的參與,主流媒體的報道也會變得更加客觀理性。新聞不再是幾家媒體的發言,而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聲音,公眾的傳媒接近權得到極大的保障。2001年廣西南丹礦井特大事故、2003年的SARS事件、2004年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2005年的吉化爆炸汙染鬆花江事件等,幾乎都是公民通過網絡媒體發起議論的,先在網民中形成強大社會輿論,而後引起傳統媒體的介入,最後在社會上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使事件得到妥善解決,相關人員得到應有懲處。

這樣的事例在國外同樣存在。2004年,一群“穿著睡衣的半吊子寫手”通過博客終於使美國CBS電視台和CNN的老牌新聞主持丹·拉瑟被迫承認在CBS公映的關於布什總統在德州國民警衛隊服役履曆的真實性“經不住推敲”。這群“寫手”中有律師、海軍退役軍官、前IBM技術工程師以及其他“民間獨立研究人員”。

公民新聞的意見表達和輿論監督對現實進程產生的影響有三:一是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特權,二是使個人意見獲得有力傳播,三是社會弱勢的意見和聲音有了表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