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新媒體的影響(8)(3 / 3)

網絡是公民新聞實踐的主陣地。從早期的“德拉吉報道”一類鳳毛麟角的個人實踐,發展到今天誕生了數以萬計的“公民新聞”網站。美國的一個鼓勵普通人發布新聞的網站“NowPublic”,正在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通訊社之一;從2000年開始起步、倡導“每個公民都是記者”(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的韓國網站ohmynews.com被認為是公民新聞網站中做得最成功的典範。公民新聞的概念在2000年後傳入中國,但是其核心內涵在網絡上的實踐,卻在更早就產生了雛形。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次大發展源自BBS的濫觴,而BBS在中國的價值,更接近公民新聞而非網絡人際溝通。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借助網絡平台發表自己的見聞,BBS、博客、播客、移動互聯網、即時聊天工具等成為其主要載體,這些內容已成為公民新聞的最主要的來源。

3.公民新聞實現傳媒接近權

按照傳播學學者段京肅的觀點:當代中國,主要的階層及其對媒介的控製和使用情況可劃分為三類——擁有媒介的控製權,擁有主要的話語權,引領媒介發展潮流,決定社會輿論導向的強勢階層;擁有媒介的使用條件與使用能力,具有主動的媒介接近意識,善於利用媒介滿足自己需要的中間階層;被動接近媒介,無條件接收媒介信息,缺乏使用媒介的基本條件和能力,基本被排除在媒介表現內容之外的弱勢階層。公民新聞的勃興,對於這些中間階層和弱勢階層來說,有了一條實現傳媒接近權的新途徑。

首先,公民新聞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公眾從被動的受眾地位轉變為主動的傳播者而成為公民記者,在對傳媒的深度參與中實現傳媒接近權。

公民新聞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群體在傳播中的被動地位,傳播者和受眾可以處於平等的地位,受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實現傳播主體的位移。建立在雙向傳播基礎上的公民新聞促進了民間話語體係的崛起,顛覆了“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民主化的報道形式。

1998年,當傳統的主流媒體對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還保持沉默的時候,德拉吉博客網率先向全世界披露了這一醜聞的內幕。在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中,上百個報道“9·11”事件的個人博客發布了無數照片、錄像和現場錄音,還有目擊者的親筆描述,提供給受眾在傳統媒體看不到的、更深度的新聞事件報道。在2004年底的南亞海嘯災難報道中,印度作家彼得·格裏芬(Peter Griffin)在海嘯數小時後即開辦了一家博客網,很快有數百名來自災區和其他國家的博客加盟其中並上傳新聞,組建了“東南亞地震及海嘯博客網”,三天內該博客網的點擊率高達十萬人次。而維基新聞網在海嘯當日8點52分就刊登了一篇題為《東南亞發生40年來最強烈地震》的新聞,字數不足200字,但該報道夜以繼日地被數以百計的公民新聞愛好者補充、修改,變成了幾乎涵蓋整個事件方方麵麵的深度報道。

公民新聞的興起,促使傳統媒體不得不拓寬資源取向,采取各種各樣的手段采集新聞,包括鼓勵公民提供新聞和向公民購買新聞。“時至今日,傳統新聞機構日益受到‘公民新聞’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報紙讀者或電視觀眾借助因特網、可拍照手機、攝像機及其他科技工具參與新聞製作,傳媒與受眾的互動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公民新聞’為主流媒體增添了聲音,而且是不經加工的真實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