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陳圓圓考證(3 / 3)

終於,在打消了顧慮的吳家後人幫助下,調查者得以在寨右邊的山凸上找到了根本不起眼的“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墳墓。

那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的一塊很不顯眼的小小石碑,碑腳已被泥土掩埋,上麵有一塊沒有山字形的碑帽,左邊有一塊石夾柱,右邊的那塊石柱已經不知去向,隻好用石頭壘砌撐起。

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隻有一個簡化的“聶”字。

吳永鬆老人解釋說:“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妣”代表女性。“吳門”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蘇州古稱吳門,對外也可解釋為吳家。“聶”用的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簡化字,是吳家為隱蔽造的。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母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明蘇州氏陳圓圓王妃之墓”。

眾多證據證實陳圓圓墓。為紀念護送陳圓圓的大將馬寶,將居住地取名馬家寨。

尋訪到陳圓圓墓葬之後,眾說紛紜。但專家經過研考堅持覺得馬家寨之說充分。因為吳氏擔心誅滅九族,至今未能留有文物,但這是應該理解的。

專家的解釋是:

第一,吳氏秘傳對雍正六年石碑文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馬家寨後裔現已有1000多人口,還在解放前吳氏就已在社會上講明自己是吳三桂的後代。而在解放前,社會上乃至民國時期的教科書都講吳三桂是賣國賊。處於受人鄙視的社會壓力下,有人竟敢公開說是吳三桂的子孫,必然是出於一種親情;如果不是吳三桂的子孫,又何必去背黑鍋?而且今岩下楊氏原來是追查吳三桂後裔的,隻是未能查明上報朝廷,至今吳、楊兩姓還有仇恨,互不往來。

第三,據長房十一世秘傳人吳永鵬講,陳圓圓和吳啟華是吳三桂的愛將馬寶秘密從衡陽保衛護送,沿沅水、龍鼇河而到達達木洞(馬家寨背後山中、鼇山寺山麓)隱居一段時間,以鼇山寺為基地,康熙二十四年才搬到馬家寨一帶蘆葦地。為感謝和紀念馬寶大恩大德才取名馬家寨,讓子孫後代永不忘記。其實全寨姓吳,沒有一個姓馬。

馬寶墓的對聯“重壘土瑩人祖即己祖,複修石台若翁如吾翁”便說明了問題。這裏講的來源說法,與一些史載陳圓圓的晚年軼事不合,但與印鸞章編著的《清鑒》十分吻合。

《清鑒》載:“先是三桂婿胡國柱。見清兵壓境。國勢日逼。密謀降清。馬寶阻之。不聽。馳告三桂。值中秋節。三桂方擁歌姬。與所嬖陳圓圓。臨軒玩月。聞變大呼曰:吾事去矣。即氣噎仆地遽絕不複生。三桂既死。馬寶等既與諸將。迎三桂孫世番於雲南。至衡州。立之。改元洪化。始發喪。擁柩歸雲南。”

馬家寨地處偏僻,其後裔未必能見到此種書籍,可秘傳人介紹陳老太婆從衡州秘進思州的背景、路線如此吻合,也說明了陳圓圓魂歸思州的真實性。

第四,吳氏秘傳講的一些事與當地民俗有異。秘傳稱家史為“禦字簿”,而當地民間稱為“家譜”、“族譜”、“宗譜”、“堂記”等,大不相同。還秘傳有“皇傘”,交給吳××家世代保管,後因家貧拿來當被子蓋而毀,見者不少。又金杯銀筷被吳××家拿到野牛山親朋家收藏而失,被偷賣了。兩把大刀,一把96公斤,一把80公斤,刀把有繡球,1958年當廢鐵賣了,知此事的人不少。而且馬家寨吳氏男人個子高大,同吳三桂身體魁梧類似。有人說是基因所致。

編輯本段圓圓曲(清?吳偉業)

原文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陳圓圓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空侯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隻有淚沾衣。

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座客。

座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欄。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娥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麵殘紅印。

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穀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隻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珠連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

錯怨狂風?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嚐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徑塵生鳥自啼,?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裏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