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香港娛樂媒體首次將“四大天王”稱謂給予了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人。此舉突然將四個人的地位推向高點,無形中也將其他歌手貶了下來,而當時當紅歌手還不少。這種封法雖然多少有些玩笑成分,但被封的人卻是幸運的。在當時香港歌壇,前三位都已是暢銷歌手,隻有郭富城是前一年才突然躥紅的。
郭富城是怎麼一夜爆紅的呢?在一九九〇年台灣的一個摩托車廣告中,當時還隻是名不見經傳的舞者郭富城,在廣告中被女主角潑了一杯水後,開始騎著那輛小速克達追女主角。唯美的廣告畫麵,配上高明駿與陳艾湄合唱的《誰說我不在乎》,大家紛紛開始討論那個被潑水、一臉無辜的帥哥是誰。郭富城就這樣一夕成名了,不久,他便推出了自己的專輯《對你愛不完》。郭富城那個如同一個M字形的麥當勞頭型,成為年輕男生模仿的典範。“對你愛愛愛不完……”那個揮手三下再轉一圈的手勢,也成為大家喜歡亂學的動作,盡管大家都隻會唱這一句而已。所以說,郭富城是從台灣紅回香港的。
可以說,雖然港星搶攻台灣市場,但也表示台灣是華語流行歌壇的重鎮,能在台灣大紅就能在各華語地區大紅。如郭富城,在台灣大紅後也紅回香港去,瞬間成為四大天王的一員。
談談網語
世紀嬰兒
世紀嬰兒寫的《中國社會的一千個細節》,原先發表在網上,立即引起成千上萬的跟帖。現由河南文藝出版社結集出版。現將書中談及網絡語言的有關內容摘錄如下一語彙就是囚交流而產生的,而網絡就是一個大交流場。時不時出現倆新詞兒實在正常,根本沒必要像某些語言學家、新聞記者那樣急著去絞殺。語言學家反對這些新詞兒的一個很大的動機就是害怕漢語詞典又要重新修訂了。
漢語詞典早晚要修訂,就像北京地圖一樣,經常會有新建築突兀而出。隻是北京建築裏的那些典故已經拆得差不多了,遠非漢語詞典裏的書麵語那樣容易保留。
研究網語應該有很多方法,最簡單的莫過於舉例分析。在舉例分析之前,我先作個分類。現在出現的網語大致分為四類:中文網語、拚音網語、數字網語、混合網語。
我→偶
FANS(某某迷)→粉絲
喜歡→稀飯
美女妹妹→美眉
E-mail(電子郵件)→伊妹兒(頗有情感的音譯)
醜女/醜男→恐龍/青蛙(相當含蓄啊)
比拚→PK
美女/妹妹→美眉→MM
他媽的→TMD(看起來幹淨、文明多了)
變態→BT(這可不是英國電訊公司啊)
芙蓉姐姐→FRJJ(已屬專有名詞)
Byebye一拜拜(形象的音譯)→88
(有“恭喜發財”意)
就是→94
氣死我了→7456
嗚嗚嗚嗚(擬哭聲)→5555
無聊→56
汗顏(現在時)→汗ing(漢語+英文)
商家與個人的電子商務交易(Business
ToCustom)→B2(數字+英文)
時尚的→最in
從中可以發現幾個特點。一個是英語被漢化,這仿佛是民族自豪感的起源之一。漢語具有天然的同化外族語言的能力,這個是韓語不能比的,雖然後者在韓國人心目中是最科學的語言。以後我們吃粉絲的時候就會想到偶像,喝稀飯的當口就會滿心歡喜。
而超女比賽帶來的網語改良,就是把粉絲發揮到極致:李宇春迷→玉米,張靚穎粉絲→涼粉,黃雅麗的支持者→荔枝,周筆暢迷→筆迷。在英語向漢語流失的同時,漢語也在被數字吞噬,這是另一個特點。數字網語輸入方便,有著風趣的諧音和似是而非的意象。再一個特點是越來越洋涇浜,越來越符號化。我想很多語言專家對此一定相當的憂慮,尤其那些作文老師更是痛心疾首。漢語的純淨之美給打破了。想想民族的語言被看得何等重要,想想“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讖語,我們的心就不能平靜。
其實漢語的純淨之美早就被打破了。
外來語披著漢字的羊皮,阿拉伯數字在我們的文章中橫臥豎躺,那些麻辣雞絲、某某司機之類的外國人名也是慘不忍睹。漢語再不是秦磚漢瓦唐風宋雨元霧明雪清花了。
而漢字盡管有象形的一麵,但終歸還是符號。隻是符號化過分嚴重,如未推廣開的第二代簡化字,會完全喪失漢字本身的韻味,接近於日文,這是民族心理絕對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