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特搞(4)(1 / 3)

魯迅定居上海以後,結識了三個美國朋友。那就是:艾格尼斯·史沫特萊(1890-1950),埃德加·斯諾(1905-1972),加羅爾特·艾薩克斯(1910-1986),又譯伊賽克,中文名伊羅生,這裏,隻說魯迅和伊羅生的交往。

艾薩克斯,在魯迅的日記和書信裏多寫作伊羅生的。關於他的簡曆以及魯迅和他交往的情況,據《魯迅日記》的人物注釋,是這樣的:

一九三〇年到上海,任上海《大美晚報》記者,一九三二年時為上海出版的《中國論壇》(《ChinaForum》)編輯。

一九三三年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分會執行委員。一九三四年約請魯迅和茅盾編選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集《草鞋腳》,隨即往北平翻譯。一九三五年七月回國。

在這些簡單的記載之外,還可以補充一件事,就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他和魯迅一同參加了接待蕭伯納的活動,楊杏佛在宋慶齡家拍攝的那一幀有他在內的多人合影現在很容易看到。為了編譯《草鞋腳》,魯迅給他的那些信件現在都收在《魯迅全集》第十四卷裏。

據《魯迅日記》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二日:“上午伊賽克君來。”這是他們二人交往的開始。這時艾薩克斯是《中國論壇》的編輯。他在《草鞋腳·序言》中說:

我開始辦《中國論壇》時也正好二十一歲。那時我來到中國已一年多。最初在上海兩家英文報紙《大美晚報》和《大陸報》擔任記者或編輯;後來遊蕩於長江上遊,一直深入到川西,幾乎到達西藏,回來時沿江而下,在一九三一年長江洪泛所造成的大批死難和無人過問的大災難中,於當年仲夏返回上海。僅僅幾天之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發動了進攻中國的新戰爭,首先占領沈陽,並開始侵占滿洲。南京政府正傾全力鎮壓國內的反動派,宣布對日本入侵采取不抵抗政策。那一年的所有這些暴露、震動、遭遇和教訓同時對我產生影響後不久,我在上海結識的共產黨朋友和對黨表示友好的人士就建議我能否自己創辦一份報紙。我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結果創辦了《中國論壇》。

《中國論壇》是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三日創刊的。艾薩克斯說是上海共產黨的朋友建議他辦的,確實是這樣,它實際上就是共產國際的一種出版物。在共產國際的有關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材料:

一九三二年四月九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政治書記處政治委員會會議記錄:“聽取關於資助《中國論壇》雜誌(原注:應為報紙)的問題。決定:允許撥給一次性資助,數額為五百美元。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記皮亞特尼茨基(簽字)。”(同上書,第13卷,第135頁)同年八月三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政治書記處政治委員會會議記錄:“聽取關於給《中國論壇》的經費援助。決定:在魯埃格(夫婦)(注:即牛蘭夫婦)的案子結束前,從一九三二年的備用基金中撥出五百(美元),資助《中國論壇》。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記皮亞特尼茨基(簽名)”。

在檔案中,這個文件還有一個附件,即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波波夫的一份書麵報告。這份八月一日寫的報告簡單說明了《中國論壇》的情況和作用以及應該資助它的理由:

《中國論壇》(報)是在孫逸仙夫人和美國編輯加羅爾特·艾薩克斯領導下於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五日(原注:應為1月13日)在上海出版的。

按其內容來說,報紙傾向於反對在華的帝國主義,從道義上支持蘇維埃中國並開展為釋放魯埃格及其妻子的運動。

近來,中國政府和美國領事方麵因報紙的內容而加強了對它的嚴厲抨擊。

在經費方麵,報紙兩次各得到五百美元。

為使報紙有可能繼續出版,鑒於即將審理魯埃格及其妻子的案子,尤其有這個必要,極需再撥款五百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