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將近臨盆之日,玲瓏三日之前便已陣痛,臨盆之日更是疼痛萬分,玲瓏深知輪回之苦也並不哀嚎。恰巧這日舉國同慶,正值洪武大帝之子朱棣登基之日,天空中幻出一副丈高金身,閉目微笑,咯咯(*^__^*)嘻嘻……笑聲不斷,然後一道金光直指泰山腳下。朱棣及群臣便以為這是上天賜福,天命所歸,改年號為“永樂”。然在古雲府中,一道金光落下,玲瓏產下一子,此子生下卻與尋常兒童不同,不哭啼而是嬉笑不停,古雲甚是欣喜,取名一個“樂“字,名叫"古樂",並命人將吉祥錦帕取來,準備做一肚兜,玲瓏接過吉祥錦帕,取下自己頭上一根紅繩,轉眼間一個護兜便做了出來,給古樂穿上,古樂一見護兜,更是咯咯的發出笑聲,甚是可愛。
朱棣登基後,排除異己,王爺元老們人人自危,下麵各級官宦更是唯恐厄運降臨,拉幫結派互相詆毀。古雲本就厭倦官場,現在泰安府在他管轄之下百姓安居樂業,自己運過甲子且年事已高,又喜得一子,正是功成身退之時,便上表朝廷辭去官職。朱棣早已聽說古雲醫術高明,德高望重,又恐異己拉攏但無奈古雲年事已高,便準允辭官,賜下“大德醫師”的牌匾,黃金萬兩,良田千頃。怎知“大德醫師”牌匾揭開之日,空中萬道紅光。天空開啟一扇金門,古雲接天地符召,被封“大德醫仙”。原來這古雲夫婦乃是謫仙,現已下世完成功德,便被接引歸位。竟然牌匾中的“師”字變成了“仙”字,家中有玲瓏照應孩子,又家境殷實,本就無所掛念,隨後古雲夫婦好像與這塵世根本沒有任何瓜葛一樣登雲而去,隨後仙門關閉,霞光逐漸淡去。泰安府下百姓深深愛戴古雲,對當地百姓更是功德無量,多年的戰亂都沒有影響這片土地,見古雲成仙得道,紛紛下跪,長呼“大德醫仙”的名號。這古樂在繈褓中依舊是咯咯發笑,更沒有半點離開親人的感覺,玲瓏好像早已知曉,聽下人來報,卻無半分慌張神色。
朱棣知曉後便在泰山為古雲立廟,供奉香火。念其膝下有一子,便賜下聖旨收古樂為義子,成年後可進入太書院讀書。玲瓏命管家接下聖旨,安排了一些家事,便專心照顧孩子,並開心的逗樂。(當然這孩子不逗也樂)
第二章長不大的孩子上學了
轉眼10年過去了,說來也巧,古樂這孩子一直都是繈褓中的嬰兒,也不會說話。家庭中不少流言蜚語,所這孩子是個怪胎,10年了都還是個嬰兒,不會是個妖怪吧。甚至玲瓏的貼身丫頭也都議論紛紛,而玲瓏卻不以為然,也不去追究,隻是每天隻是陪著古樂嘻嘻嗬嗬的逗笑。(玲瓏深知這是前世造下殺子的大因,所以今生飽嚐撫育孩子的輪回之苦)
但是朱棣有聖旨在,古樂16歲後要去皇宮讀書,而且要行禮拜見義父。玲瓏便在古雲成仙的祭日,帶上古樂去了泰山上的大德醫仙廟。到了廟門,古樂便突然從丫頭懷裏跳出,落地長成10歲孩兒大小,天真爛漫、朱唇皓齒,身上的吉祥錦帕在粉嫩的肌膚映拖下更是歡喜可人,然後依偎玲瓏身旁叫了聲“媽媽”。玲瓏大喜過望,心中惆悵萬分,不由得掉下眼淚,前世的記憶不由浮上心頭,懊悔萬分,但是在這尋常人家為人父母的滋味也是苦中有樂,抹去眼淚,摸著古樂的小臉蛋,應了一聲,叫了聲“乖孩子”。
古樂在母親和廟祝的指導下,分別祭奠了父親古雲和大娘,出了廟門。光著小屁股,穿著紅肚兜陪著母親在泰山上遊玩了一番,回到了家裏。古樂10歲的孩子本應該識字讀書,讀讀百家姓,三字經之類的書,但是玲瓏沒有這樣,隻是每天帶著古樂去遊玩。一日玲瓏去玉皇頂進香,忽見泰山老母說道:“你輪回之苦在古樂成人後便可圓滿,往你早登仙位。古樂苦難多厄,不可妄加幹涉,否則這輪回之苦還要附身”,隨後散去。玲瓏恍惚間回到現實之中,卻見古樂在玉皇像前撒了一泡尿,正嘻嘻嗬嗬的瞧著自己。玲瓏幹淨帶他回家,深知古樂這次闖下大不敬的禍根,這輪回中勢必要遭受苦難,自己雖然懂得道家之術,但是不能傳授,便隻能請先生教他讀書識字,學一些儒家經典。
當日玲瓏便給古樂做了幾件衣服,畢竟去讀書不能光屁股啊!
次日,便讓管家和古樂帶上百兩黃金,一封絹書去曲阜到孔子書院求學。古樂滿臉的不樂意,拉著玲瓏的衣袖,說道:“我再也不隨地撒尿了,媽媽不要趕我走啊!我不想離開媽媽!!!”
玲瓏一臉的笑道說:“媽媽會經常去看你的,要是不樂意,可以回來”
到了孔子書院,管家略加打點,門衛便攜帶玲瓏的絹書送與院長,太書院三大院長孔文禮,孟學義,朱逸群出來迎接,這可是破天荒的,一般人進孔子書院都要排名。但是古樂是誰啊,朱棣的義子,前泰山知府、洪武大帝的祭天主事古雲的公子,況且古雲不是去世而是成仙了,和丞相劉伯溫一樣位列仙班的人啊。
本來儒家學派不重視神仙之道,但是劉伯溫是丞相,古雲是知府而且是皇帝禦封的“大德醫仙”啊。況且儒教以禮治天下,要以皇子的規格接待,朱元璋的兒子們大多沒上過學,朱棣的兒子雖然來讀過書,但是當時都是王子而不是皇子。現在古樂還沒有沒有拜師,這三位恐怕要給這小娃娃下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