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是贏得學生積極參與評價的必要條件之一。但這種興趣需要在評價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因為事先的口頭勸說是無濟於事的。這就不僅僅要讓學生徹底了解評價的意義,同時還要通過采取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交互進行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評價過程,把評價變成是學生與教師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伴對話的過程,讓學生深入了解教師對自己學習以及能力發展的看法,深刻認識和反省自己學習情況,或進一步在同伴的學習過程與發展中進行思考。在這樣的評價中,學生體驗到的也就不再是孤立,不再是被冷落或排斥,而是作為獨立主體與他人的相交相融。在此過程中,學生全體驗到自尊、交流、信任的快樂,會逐漸認識到這是一個最終促進自我完善的過程,因而會正確對待井積極開展自己所參與的評價活動。
(4)對學生參與評價進行積極引導。
評價需要技術,但同時評價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讓學生參與評價,很重要的一個方麵還在於評價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
首先,要指導學生參與評價。學生的評價反映丁學生的認識水平,由於學生年齡、經驗、知識以及認識等方麵的局限以及方法上的有限性,可能在評價過程中會出現評價目標、內容、意見等方麵的失誤、不到位甚至偏頗,即出現學生評價低層次問題。這一問題的確在所難免,因此也就更需要教師或學校其他管理者能引導學生了解評價的目的和內容,熟悉評價程序,使用評價工具;同時在評價設計以及評價方法指導上也要耐心引導學生,並確保評價方法在課堂與學校管理中的可行性。
其次,在實施學生參與對教師的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引導祛除學生的畏懼、迎合、報複等不正常心理。要學生正確認識他們參與對教師評價的意義,以及這些評價後果帶給他們自身的意義。在實施學生參與對自己的評價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祛除評價中壓低、抬高或敷衍了事的傾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不論是在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的交流過程中,還是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學生自己的評價意見、評價結論都是會得到其他評價者認真對待的,同時這也是對自己學習與發展負責的表現。在參與對同伴的評價中亦如此。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對同伴的評價,使學生在比較中學會客現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也學會客觀評價他人。一般來說,保持學生參與評價的長期性、正規性和全體性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
(5)注意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中的坦誠交流。
僅僅把學生引導到教學評價的參與中還是不夠的,在評價過程中或某階段評價結束後,還需要及時和學生溝通,對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中的行為、意見或建議等坦誠相待。比如,在對教師的評價中,麵對學生在評價中表現出來的疑慮、顧忌乃至尖銳的評價意見,作為教師或其他評價人員或學校領導,都要首先擺正心態,珍惜學生的意見,然後采取分析方式,坦誠與學生進行交流,以加強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了解。學生提出的正確評價意見要聽取並納入改進計劃,麵對學生評價不當的地方也要和學生一起分析,並進行解釋,澄清誤解。再如,在學生參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過程中,作為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與學生一起就其學生狀況、能力發展等各方麵情況進行坦誠交流,使學生明白教師對學生的具體評價意見,教師為什麼會這樣進行評價,以及學生自己的評價哪些是中肯的,哪些是偏頗的,應該怎樣評價某一行為或狀態等等。隻有這樣,才能增進師生之間彼此的相互了解與理解,從而積極促進雙方的協調與合作,並為共同目標的實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