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傳統教學觀念,以往在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方麵缺乏必要的製度保障,隨意性較大,表現為有時根本不允許學生參與,有時隨意地組織個別學生參與,但很少進行溝通和反饋。同時,傳統評價觀念認為學生在知識、認識、心理等方麵存在著發展的有限性,要學生參與評價可能很“麻煩”,因為學生缺乏評價所需的基本知識、不了解評價的意義、不能把握評價的內容、不熟悉評價過程、學生在評價中會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反應而導致評價失真等等,因而評價效果不一定好。這種擔心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否定,對學生的不信任。事實上,隻有首先熱愛學生,相信學生,才能逐步去開展後繼工作。
作為學生來說,由於長期以來處於被控製、被管理的從屬地位,這使得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觀念與環境下也逐漸喪失對自己獨立地位和平等主體的認識。在教學評價中,學生一方麵會認為教學評價是教師的事情,是學校管理者的事情,離自己很遙遠,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另一方麵,在以往學生有限的參與評價中,由於其評價意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對待,使學生產生厭倦和躲避心理,認為那是一種形式而已,是走過場,即便自己盡心盡力去參與評價,好像也沒有什麼結果或反饋.甚至還帶來不必要的心理或行為衝突。學生在傳統教學評價麵前表現的消極、被動情況自然存在,但反思一下就可以發現,學生的這種心理或行為狀況,與教育管理和教師的觀念與行為有很大關係。隻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的觀念與行為發生轉變,學生必然會轉變。
當然,在學生參與教學評價中,還會存在一些個別的、“私自的”心理,如在對教師或對自己或對同伴的評價中可能出現貶低、抬高、無所謂、對比、嫉妒等心理。但這些畢竟不是主流,不能因為它們的存在就否定學生參與評價的整體意義。麵對這些問題,最需要的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師不斷、耐心地正確指導和引導。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實踐策略指導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帶來的是教學、學習與管理等多方麵的積極互動,影響的是學生、教師等的促進性發展。因此,深刻認識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意義刻不容緩,而積極探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策略或實踐方式也是當務之急。
(1)建立規範的學生參與評價製度。
建立一種規範的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製度是首要條件。製度是行動的保障。沒有製度規範與指導下的行動,極可能帶來實踐中的鬆懈、拖拉甚至敷衍。通過製度規範的製定,可以對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意義、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個參與方式等進行規範。有了這樣的規範,學生實際參與教學評價的過程就有了基本參照體係。當然,製度不是僵化的,在實踐中一旦發現問題或發現更好的操作方式,可以隨時進行補充或更正。
(2)對學生參與評價給予充分信任。
對學生給予充分信任,是發揮學生在教學評價中參與性的一個前提條件,這有助於教師、學生自身以及學生同伴的發展。保羅.弗萊雷曾說:“對人的信任是對話的先決條件”。如前所速,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積極對話的過程。信任學生,就是要把學生看做是教學評價中原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在評價中有著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學生有一定能力參與教學評價。有了對學生的信任還不夠,還要把這種信任以自然、誠懇的態度和方式傳達給學生。學生隻有在這種信任以及信任所帶來的期望中,才會體驗自身的主體價值,才能被激發起積極參與的欲望,也才能為真正參與後繼評價活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3)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