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建立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構建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國家、市場之間,又出現了第三域,即社會,在現代社會中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水資源社會保護機製構建實際上是要動員和組織各種社會資源參與其中,從而形成巨大的維護生態安全的合力。當然,水資源保護涉及社會因素的複雜性也內在地要求維護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必須不斷推進水資源保護社會機製創新。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維護機製不僅需要政府的力量、市場的力量,而且需要社會力量,水資源社會保護機製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和知情機製、參與表達機製、救濟監督機製。創新的主要思路是要以民間環保組織為切入點,通過完善相關法律製度,賦予民間組織知情權、參與權和訴訟權來實現。
(7)實現水資源保護非正式製度創新。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非正式製度指西北民族地區各民族在長期的水事活動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用水規則,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範、道德觀念、風俗習性、意識形態等因素。正式製度隻有在社會認可,即與非正式約束相容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沒有與正式製度相容匹配的水資源非正式製度,水資源正式製度創新實施的成本代價是很大的。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建立起來了包括環境立法在內的一係列法律製度,但是應然的法在突然過程中並沒有達到所期望的效果,生態安全、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等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仍然很嚴重並有加劇的趨勢,這些都促使我國的法學家和社會學家陷入了反思,並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任何社會都存在包含文化、習俗、宗教等在內的非正式製度,非正式製度在社會調控體係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產生矛盾和衝突,正式製度很容易被擱置甚至拋棄。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的調適與和諧。西北民族地區非正式製度創新受到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傳統經濟發展觀念、傳統水資源價值觀、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經濟倫理觀和西北民族傳統文化觀念的限製與約束,非正式製度對維護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和水資源保護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強化非正式製度在維護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和水資源保護中作用的思路首要的是加強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開發和利用的非正式製度研究,其次是要引導逐步建立水資源的非正式製度開發體係,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非正式製度創新的主要內容包括自然觀的創新、生態倫理觀的創新、水資源觀的創新、發展觀的創新,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非正式製度創新的途徑主要有確立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走節水型的經濟發展道路、加強水資源道德機製建設、提倡文明的生活消費方式、加強環境節水意識教育。
本課題雖然在上述方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課題也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譬如如何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探討分析在西北民族地區如何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實把節約水資源這一製約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的控製性要素配置機製構建起來,即研究建立一種符合中央與地方,上、中、下遊之間等都能接受的利益公平分配機製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