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死:現實自我的輪回(2 / 3)

有什麼比不想死然而又必然走向死更痛苦呢?

佛說,沒有生,就沒有死。隻要克服生的執著,也就克服了死的恐懼。

在佛教中,從混沌走向自我的過程,就是生。生是指自我意識的產生,而並非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的胎生。嬰兒降生,與母體乃至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圓滿的整體,沒有自我的意識,因此也就是沒有“生”。過去,人們一直從客觀的立場來看待生與死的問題,因此對佛陀的教義產生諸多的誤解,以致謬論流傳。佛教的生,並非是一種客觀狀態的胎生,而是指自我意識甚至自我感覺的萌生。人的誕生亦不是罪過。佛說:“人身難得”,表明佛陀肯定人生的偉大精神。佛陀並非要否定人生——我必須提醒每一位熱愛佛學的人。佛陀否定的不是人的誕生,而是客觀現實的人生。客觀現實的人生,也就是有分別不圓滿的人生。有分別的人生,是人的一切苦難的淵蔽。人類要超脫現實人生的苦難,就必須徹底超越現實人生,超越現實人生,也就是超越客觀的人生,回歸神秘的人生——自在自為的人。佛陀否定現實人生,並非是否定人的存在——許多謬論正是在此中間劃等號以致於使人們以為佛教是消極的人生觀,否定人的存在。叔本華大概就是世界上歪曲佛陀精神的一個最突出的哲學家。西方哲學家普遍認為叔本華消極人生哲學中“活著不如死去”的觀點源自於佛教,這是對佛教極大的歪曲。佛陀並沒有否定人的存在。恰恰相反,佛陀堅定地肯定了人的存在。佛教不是消極的虛無主義,而是積極的非虛無的超越智慧。現實世界並非人的唯一存在。現實人生僅僅是指人的客觀存在,在現實人生之前還有自在的人生,以及超越現實人生的自為的人生。自在的人生都是神秘實在的人生,也就是原始統一和圓滿的人生,自為的人生是自覺地回到神秘實在的人生,但自為的人生高於自在的人生。因為自在的統一是混沌的,而自為的人生是自覺的。客觀的人生一一現實的人生是分裂的,對立的,因而也是痛苦的。佛陀所要否定的僅僅是客觀的人生,現實的人生。但佛陀的否定中又帶著肯定,因為隻有經過分裂和對立,隻有經過痛苦,人才能自覺回歸,隻有自覺回歸,人才能從現實的人生超越到自為的人生。因此,佛陀否定現實人生,同時又是肯定了現實人生,佛陀的否定中充滿著對人生的巨大熱忱。

客觀的人,也就是說現實的人的產生,是因為自我意識的產生而產生。人有了自我意識,才從自在的人生(神秘的人生)走向客觀的人生,現實的人生。因此現實人生也就是意味著自我意識的產生。有了自我意識,才有此世界的差別,才有此世界的秩序的建立,人依賴自我建立起來的客觀秩序而生存,然而,如前麵所說,這個客觀秩序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虛構,人生活在自我的虛構中,人自己欺騙自己。人自己所製造的客觀世界本質上是不存在,是虛妄不實的。然而,人們執著於自我製造的虛妄世界,這就叫做“無明”。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明、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相續相牽,便成了阿賴耶識。自我因妄想和執著而產生的一種虛幻的對象化的境界,在阿賴耶識也打上了烙印,從而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因無明而產生變化。如此平靜而澄澈的水因微風而生波。水波並非是水的本體,而是水的幻相。此幻想與阿賴耶識中對象化(佛教中稱為見分)的潛意識烙印聯合起來,便產生了一種錯覺——“末那識”,即第七意識。末那識不知道潛意識中的對象化(見分)與現實中的對象化(相分)同是本體的幻影,因而執著於對象化於是產生了我。執著於潛意識的對象化(見分)產生的我,是能見的我;執著於現實中的對象化(相分)產生的我,是所見的我。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起源。有了自我的萌生,於是執著不已,攀緣不息,不斷分別和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們愛,我們憎,我們好,我們惡。並於此中產生了一種虛妄的精神產物—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產生以後,便拋棄了本來的自在的我,以及神秘的世界,而走向客觀的世界,走向生死的輪回。

“輪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是不是如同世俗所理解的是誕生與死亡的流轉呢?當然,人的現實的誕生與死亡是一種流轉,死亡是生的終結,也是生的開始。但是佛陀所講的生死輪回都不是局限在這種狹隘的直觀的意義上。如同“生”不僅是肉體的分娩一樣。死也不僅是指肉體的滅亡。佛陀的教義中隱含著一個更真切的旨意然而幾乎為後世絕大多數信徒所忽視。佛陀所講的生死更主要的是講自我意識的萌生與消亡。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就不能明白佛陀的真諦。事實上絕大多數信徒沒有真正了悟佛陀的旨意。以致於謬論流傳。佛陀論生死時,它的參照係不是自我肉體的存亡,而是色相的起滅。人根據色相(客觀現象)的起滅而有生死的意識。人執著於色相之時,就是自我意識的萌生之時,人超脫色相之日,也就是自我意識的消亡之日。要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徹底地明白佛陀所講的生死,不是指生死的事實,而是指生死的問題生死的事實乃是指肉體的存亡,生死的問題才是指自我意識的起滅!隻要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領悟佛陀關於生死的最高真理、佛教的根本問題就是超脫生死問題。倘若連生死的基本旨意都不知道,又怎麼可以去超脫生死呢?正因為人們很少有明白這個道理的,真正的佛陀精神才顯得彌足珍貴。自佛陀之後,幾乎沒有一本書透徹地說清這個問題,總是含糊其詞使人不能明白真正的奧妙。所以絕大多數信徒以為佛教的超脫生死就是追求長生不老。這是因為他們把超脫生死當成一個超脫生死的事實,而不明白超脫生死隻是超脫生死問題超脫生死問題的根本就是超越人的自我意識。生死輪回不僅是狹隘意義上的肉體存亡的轉換,更是廣義的自我意識起滅的流轉。有一個極大的謬論目前仍被尊為普遍的真理,那就是阿賴耶識就是人的靈魂,就是生死流轉的載體。這種謬論是這樣起源的:它的前提是把超脫生死當成一個事實,一個客觀的事實,而不是一個超客觀的問題。既然人是有生有死的,死了便會投胎再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流轉不息。既然有這種生死的更換,那麼生死更換的中介是什麼,是什麼聯係了生與死?於是人們自然想到阿賴耶識,並把阿賴耶識當成生死流轉的載體。當這種思想與中土的“靈魂不死”說結合在一起時,阿賴耶識便自然而然地理解為靈魂。於是這個被當成普遍真理的絕對謬論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流傳開了。如果我們將思維轉換一樣,把超脫生死當成問題而不是當成事實,人的生死問題不過參照客觀現象(色相)起滅的一個自我意識。生死的輪回隻不過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變幻,因為客觀現象的起滅是變化無常的,以此為參照,人的自我意識的生滅也是變化無常的,此生彼滅,此滅彼生,輪回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而獲得的。所謂“化化輪回還化化,生生轉變還生生。”輪回,是自我意識的生死流轉,而決不是目前普遍認為的那樣,是生死事實的轉換。在這種意義上,就不可能存在生死事實中的聯係問題,就不可能牽強附會地出現作為生死輪回載體的靈魂問題。由此我們可以澄清一係列佛學上的謬誤及世俗的錯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