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峰,客家人,20世紀60年代出生於客家“大戶人家”。祖籍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就讀中山大學EMBA,現任萬綠達集團董事長。
沒有正統上過大學的李遠峰,並不妨礙他創辦優秀的企業,從3個人的廢品收購站開始創業,現在,他的企業發展成為廣東領先的環保產業標兵企業,現計劃上市中。
李遠峰還熱心家鄉的建設,與其他鄉賢共同籌資200萬元成立了“大嵩興文會”,捐資300萬元,修建家鄉小學:大嵩小學。
人生每一步都受益於從小爬山獲得的勇氣和征服感
2007年,李遠峰將自己的兩個孩子—10歲的大女兒,7歲的小兒子帶回家鄉梅州。
在一片樹林中,兩個孩子在一塊漂亮的石板上發現了用樹枝搭成的自己的名字。他們驚奇地叫爸爸過來看,爸爸告訴他們:那是屬於你們的石頭,樹林也是屬於你們的。
剛剛看過電影《納尼亞傳奇》的孩子們信以為真,此後每年回老家都要去看這片自己的樹林。
樹枝是李遠峰搭的。他精心策劃了這次讓孩子們“接地氣”的活動。按照他的說法是,“我要把父母賜予我的禮物傳給孩子,讓他們度過一個完整的自由生長的童年。”
他自己就是“玩大的”。17歲之前,他幾乎爬遍了家鄉目力所及的所有的山峰。“早上七八點,口袋裏裝點兒吃的,就出去爬山玩,一直到晚上才回。”
很多年後,當他回憶當年時,覺得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受益於爬山獲得的勇氣和征服感。
放養讓他獲得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
李遠峰坐在對麵的沙發上,開始背誦《三國演義》裏的段落。憑著兒時的記憶,他背得很流暢。
15歲的時候,他還寫過兩句詩:富足江南非夙願,隻恐長翅不窮天。30歲那年回家,他補寫了下麵兩句:十五少歲歌幼詞,三十坎坷笑故園。
這都不是在學校學的,而是爺爺教的。他從小就跟爺爺一起睡,爺爺有時候睡不著,就會叫醒他,讓他背一段古書。從爺爺的嘴裏,他還知道了自己家族的曆史。
1860年左右,那是家族最輝煌的時候。在村裏敲一聲銅鑼,能聽到聲音的地方都是他們家族的。家族有個圍屋,裏麵有個巨大的庫房是放金銀的。如果有人想偷,必須偷掉整整一排才不會被發覺。
據說到了太公(爺爺的爸爸)那一代,一場官司讓家財散盡。太公前去景德鎮畫陶罐,每次畫前都要沐浴更衣。爺爺的經曆則更複雜,跟彭德懷鬧過革命,20世紀40年代還去香港當過演員、製片。那時候,家裏很早就有了鋼琴和自行車。“昨晚,家鄉一個學校寄了百年慶典的請柬給我,說他們學校的校歌就是我爺爺寫的。”李遠峰既意外又感動。
建國後,由於“家庭成分極差”,曆次政治運動爺爺都未能幸免,父親也屢遭折磨。媽媽1970年懷上李遠峰的時候,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期,爺爺和父親都被關進了牛棚裏。可能是被整怕了,父母在李遠峰出生後,對他采取放養的政策,並不指望他學太多知識。這反而讓李遠峰獲得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
很多年之後,李遠峰接手了爺爺當年創辦的興文會,這是一個以尚德崇文、興商舉仕為宗旨的民間組織。
兩個老師
“我有兩個老師,一個是父母,一個是家鄉的山山水水。”
剛年逾40歲的李遠峰說。
15歲吃人生的第一個蘋果,17歲才第一次坐長途車。李遠峰生長在一個封閉而貧困的家庭裏。他至今還留著一封家書,是爺爺寫給大舅父的,裏麵提到:家裏連3個孩子100多元的學費都交不起了。
但童年對李遠峰而言仍是無比幸福的,自由自在,沒有任何束縛和傷害。他上山入水,甚至連書本都經常丟。
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讓李遠峰變成野孩子。比如,他們教孩子不要仇恨那些以往在動亂中迫害自己的人,說“他們也是被害者”。後來這些人的孩子很多都變成了李遠峰公司的員工;父母平時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盡量滿足,而3個孩子雖然知道父母的錢、家裏的花生種子放在哪裏,但懂事的他們沒有一個人去拿過。
而母親的一句話就讓李遠峰變得勤快起來:你一天什麼活都不幹,你的力氣也不會變多。但你每天幹,你的力氣就會變大。
於是,李遠峰熱情地去幫別人挑水、幹活,他的勤快在當地出了名。很多當地人喜歡他,會給他紅薯吃,他幹完活就使勁兒吃,吃到撐得不能動為止。
高中畢業後,李遠峰第一次當學徒,學做牛肉丸。他在魚苗場外的泥地上捏泥丸子苦練。師傅看到滿地的泥丸子後很感動,收他做了關門弟子。
17歲帶著一床被子和80元錢闖社會
17歲那年,李遠峰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長途汽車跋涉後,跌跌撞撞地落在廣州黃埔區時,他正式跨入了父母口中常說的複雜的社會。那年他高中畢業,帶著一床被子和80元錢,在同鄉的指引下來這裏幹起了回收垃圾這行。
離開家鄉前,看到母親哭得眼睛都睜不開,他有些傷感,但心裏又隱約是高興的。他在車上默念著:前麵就是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