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湯堯月:生長在幸福的家庭是幸運的(3 / 3)

幸福是自我實現。你以後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我隻是好奇,我不做任何強求,方向在你自己心裏。也許以後我會激烈地反對你的某個選擇,預先請你諒解。作為母親,總是會條件反射地想保護你的周全。當你找到一樣讓你非常喜歡,樂於為之持久投入時間、精力的事情,要正視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大膽嚐試。隻有是你擅長、喜愛的事情,你才能真正做好。不要把名利列為你頭等的目標。當你從事自己擅長而且喜愛的事業時,這些都會自然而然的到來。

幸福要有“喜好”。孩子,可能的話,涉獵廣泛一些吧,各種樂器、攝影、繪畫、圍棋甚至廚藝。找到盡可能多的帶給你樂趣的事情。許許多多的小的快樂就會彙集成大的快樂。要認真地對待你的興趣,當你能夠在某個興趣上取得相當成就時,你會獲得巨大的樂趣。當你孤獨的時候,這些愛好會幫助你度過難熬的時刻,讓你體會生活的美好。

幸福要能給予。過度關注自己會讓人陷入痛苦。多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會讓你充滿力量。慈善是很大的題目,但事情可以從很小的做起。

這是我所理解的一個平凡人的幸福,是我作為一個母親期盼你能獲得的幸福。也許它的源頭是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你的外公外婆給了我幸福的童年,讓我具備了獲得幸福的能力。我有責任讓你得到同樣,甚至更好的童年。所以,孩子,也許我不應該要求你怎樣怎樣,你已經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歡樂。我隻希望自己能做得好,比現在更好。隻要我做得足夠好,你就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孩子,麵對你,我內心是誠惶誠恐的,總是害怕做錯。我決定這樣做或者那樣做一定是對的嗎?怎樣才是對你最好的?我隻能盡我所能。我隻知道,你是上天的禮物,除了你自身的福祉,我不能多祈求什麼。現在你還需要我的時候,我要陪伴你健康成長。有一天,你長大了,要追尋自己的夢想,我要學會放手。

我隻想對你說,孩子,媽媽愛你。

媽媽、湯堯月

2010年9月12日

名家點評

點評:鄭淵潔

“愛”,很難說清楚什麼是愛,“愛”很容易被“溺愛”了。

從湯女士的父母對她的愛中,我們似乎找到“愛”的定義,“愛。”

其實最重要的是“理解與信任”。湯女士非常幸運,父母的無私以及理解讓她具有幸福的能力。

而對下一代,他們麵對的是一個更加多元、複雜的世界,父母輩的經驗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麵也許已經完全不夠用了。

他的人生,你完全無法規劃,隻能引導和寄予一些期許。回頭想想,我們的父母當年何嚐不是如此呢?他們隻是用樸實、純真、奉獻,默默地影響著我們,他們也從未想過有那麼一天,他們的孩子能闖出一番天地,成為一名企業家。

“理解與信任”,再加上一些“鼓勵和期許”,愛就開始傳遞了!爸爸媽媽的經驗隻是告訴你一切皆有可能,爸爸媽媽最想對你說的是:“孩子,你一定要有幸福的能力!”

點評:趙曉

白岩鬆寫了一本書是《痛並快樂著》,恰如其分地回饋了中國那個特殊的年代。此後,白岩鬆又寫了一本書是《幸福了嗎?》,也應時應景地回饋了這個時代。湯女士的這一篇家書,同樣以幸福為名,為下一代思考幸福的迎來送往。

從某一刻起,幸福被提上日程,成為考評人生的標準。

幸福被頻繁提及的語境下,正是整體社會幸福感缺失的表征,也是社會發展開始呼喚幸福感的表征。兩者相合為一,幸福理所當然成了2010年的主語。繼和諧之後,幸福製造主導中國下一個十年的大勢。

從某一刻起,人們對幸福的呼喚開始不再沉默。不再壓抑內心的焦灼與苦惱,伴隨著“鬱悶”成為流行詞,“幸福”成為了潛台詞。有一批人,恰如當年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已經開始考慮先幸福起來,把幸福再度化成一句經典的口號。

從某一刻起,人們開始探討幸福的標準,表麵光鮮的幸福已經不再為人所羨慕,擁有一顆幸福的心,比一切來得更為安寧。湯媽媽想必經曆過人生的眾多幸福與不幸福,也想必經曆過社會的各個不同層次,才能以如此溫婉卻又堅定的筆端,將健康、給予、“喜好”、在一起,及實現等深悟幸福的觀點,輕輕地告訴兒女。

他們,會明白幸福的所在。

點評:王石

母愛如水,細致入微。每個匆忙的身影背後都充溢著母親的細細叮嚀,當我們感到疲憊的時候,不妨放慢腳步,去仔細體會母愛中所包含的愛與責任。

點評:司馬南

親情,永遠是世界上最可貴的感情;孩子,永遠是母親最虔誠的信仰。孩子是寶,但切勿過度奉獻!

點評:張蘭

給孩子幸福,不如給予幸福的能力,然而知易行難。

如何賦予孩子幸福的能力。無微不至的照顧?抑或是優質環境的搭建?然而,這些僅僅是基礎。家庭的財富基礎和文化基礎決定著孩子的幸福能力,決定不了孩子的幸福未來。幸福感是如此微妙的一件東西。

得不到苦,一直得到亦不覺其幸福所在。

得到了美,而總有更美的在前麵。

大富之家,大貴之門,亦無法成其幸福能力,而僅僅提供實現幸福的機會。

讀了這封信,我想,有必要深思,如何完成孩子幸福的能力。

點評:陳光標

有的時候父母就像是站在一個岔路口,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我看到了這樣一位左右權衡難做決定的母親,對孩子的愛讓她越愛越糾結,不知道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她一方麵希望自己的人生閱曆能夠幫助孩子避免走彎路,一方麵又擔心過多的幹涉會妨礙孩子找尋屬於自己的路。

請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尊重他的選擇,精神上的東西比物質更重要。父母的鼓勵可以培養出心靈和精神上的巨人,家人的愛就是孩子心靈的強大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