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睜著眼睛說危言(3)(3 / 3)

5、從朱熹的“偽學”說起

朱熹朱老夫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但在他活著的時候,他那套思想曾被人誣陷為偽學。誣陷他的人認為他不但不是孔門之徒,還是一個欺世盜名的偽君子。此人叫韓侂胄,是南宋時期的一員武將,此人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北宋名臣韓琦。他的發跡是因為父親娶了宋高宗皇後之妹,他一躍而成為朝中可以說得上話的寥寥無幾的武將之一。

韓侂胄是個激進分子,他始終堅持北伐,並在開禧二年(1206年)發動了開禧北伐,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這件事情告訴我們,韓侂胄不是那種畏縮不前的人,他勇於進取的精神與南宋當時的朝臣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他非完人,為了權力,他也善於使用誣陷的手段而將政敵置之死地。朱老夫子雖然不是的他政敵,但卻是他除掉一位政敵後的“狗尾續貂”。他的這位政敵叫趙汝愚,是皇室成員。漢恭憲王元佐的七世孫,孝宗時期,趙汝愚被擢為第一名進士,並進入政壇,孝宗禪位給光宗的時候,他任直學士、製置四川兼知成都府,後來被調回京城,供職於樞密院。

樞密院在南宋時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趙汝愚後來成為樞密院的最高長官,原本是件可喜可賀的,但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趙宋家法:宗室不能擔任執政官,為的是不可影響皇權尊嚴。實際上,是因為皇室成員與皇帝有著血緣關係,其影響力很容易被塑造,對皇權有威脅。

趙汝愚最開始是反對同僚提他為樞密院最高長官的,但這些人並沒有從他出身的角度來認識他,而是從他的道德水準與能力上來認識他,近而判定他有資格擔任樞密院最高長官。皇帝光宗也認為這位親戚有這個能力,最關鍵的是趙汝愚是那個時代官員的道德楷模,給事中黃裳評價他說“事親孝,事君忠,居官廉,憂國愛民”就是很好的注解。

然而黃裳不是趙汝愚,他沒有在其位,不但不謀其政,還不知那個位置要求趙汝愚必須不但要是道德的標杆,還需要八麵來風,左右逢源,否則,任是誰,都不可能在這個位置上呆上太久的時間。自趙汝愚執政起,就被很多人盯著。他自然對除了皇帝以外的皇室成員不得執政這一條祖宗訓誡相當清楚,所以他謹小慎微,力圖讓人找不到攻擊他的把柄。

但他還是得罪了韓侂胄。韓侂胄雖有君子積極進取的精神,但卻無君子光明正大的道德。他與趙汝愚的結仇緣於孝宗的喪禮儀式,在儀式上,趙汝愚和另一位高官因處理一件事情而發生了不同意見。韓侂胄此時或許是為了巴結趙汝愚,又或者是緣於他們二人都跟皇帝有親戚關係,所以,他施展自己的本事,誣陷那位高級官員。結果這位高級官員被寧宗出判建康,同時任命了趙汝愚為光祿大夫、右丞相。

在韓侂胄看來,他幫了趙汝愚一個大忙。但趙汝愚卻對這個結果不領情,他不但不感謝韓侂胄,反而責怪韓侂胄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有失臣子之風,因為一個正直的臣子不會使用這種手段跟他的同僚交流。韓侂胄自然很氣憤,但這還不是他最氣憤的事情。

光宗後期,因病不能視朝理政,趙汝愚為了國家前途,就與一位高級官員策立了光宗的第二子嘉王為帝,此人就是寧宗。他們的密議是由韓侂胄交給太皇太後,並被獲準的。寧宗繼位後,韓侂胄希望趙汝愚能看在他遞信的份上要求一份功勞。但趙汝愚給予的拒絕。他說,“我是宗室,你是外戚,怎麼能提功勞呢?隻有宰相之類的輔臣才配得賞。”他的意思是說,他們擁立寧宗是他們的本分,這應該做的事本該不求回報的。趙汝愚熟讀聖賢書,聖賢的教誨卻沒有讓他懂得人性的弱點。一個人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的確可以對自己無私,但你不能用同樣的條件去要求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難道就可以施於他人嗎?你喜歡的別人未必喜歡。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人真的可以做到報效國家而不求回報的呢?

韓侂胄自然碰了一鼻子灰,自此後,他開始與趙汝愚麵合心不合,並對趙汝愚進行了無痕跡的打擊。朱熹與趙汝愚在談到韓侂胄的時候,這位老夫子勸趙汝愚對韓侂胄應該盡到場麵上過得去,不要鬧得太僵。趙汝愚的解釋很耐人尋味。他認為,韓侂胄不過是裙帶關係的得利者,是偏僻之人,這樣的人豈能興風作浪動他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