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說盧杞是在借刀殺人,但如果不是他的被人詬病的危言聳聽的武器發揮作用,無論如何,他都無法借來李希烈的刀。
盧杞後來的下場並不淒慘,他在把持朝政四年後因為涇原兵在長安城中發動了直指皇帝的軍事行動而被朝臣們斷定是罪魁,被貶為新州司馬,繼又被貶為澧州別駕於赴澧州途中病死。這個消息在多日後傳到長安,朝臣們額手相慶。盧杞這個人和他慣用的危言聳聽的武器一樣,在後來成為人們唾罵的目標。
這位官居丞相之位的人並非浪得虛名,盧杞的才幹相當突出,其所以能擔任宰相多年,全是因為他善於“理財”。德宗即位後,由於安史之亂的破壞,帝國經濟已岌岌可危。大唐國庫居然不能支付帝國軍隊半年的軍費。盧杞的登場讓德宗抓到了救命稻草。盧杞提出劫富濟貧的政策,他規定,凡家產超出一萬貫錢的,自留一萬貫,多餘的由官方借作軍費。後來,他又“發明”了“稅間架”。所謂“稅間架”,就是每棟房屋,以兩根橫梁的寬度為準,稱為一間,分上、中、下三等,每間房屋最高可征收到2000文。經過他的這些措施,帝國的確得到了一筆不小的收入。而盧杞卻被萬民唾罵。可以說,由於他的執政思路,使得他失去了百姓的口碑,由於他的睚眥必報,而使用誣陷這一武器屢屢攻擊同僚,而使他失去了帝國臣子們對他的正麵評價。他死後泉下有知,真不知該做何感想。
3、李存孝之死
被人誣陷的滋味肯定不好受,就如同行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塊天上掉下來的大石頭砸到腦袋一樣。在被誣陷者看來,自己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卻遭到老天這樣的對待,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有的人在被誣陷後忍氣吞聲,有的人雖然力挺自己清白,卻得不到回音。但有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他人誣告的內容變成現實,希望憤怒之下出奇跡。可惜,一旦被誣陷的言辭染上,就如同被幽靈盯上一樣,實在很難脫身。五代時期的李存孝就這樣一個例子。
李存孝本叫安敬思,出身貧寒,由於力氣很大,就去軍隊裏混飯吃。又因為打起仗勇謀兼備,所以,被他的主子大軍閥李克用看中,收為義子,給他改了名字叫李存孝。
在很多民間傳說中,軍閥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而李存孝就是其中最厲害的一位。此人在正史中常常率領騎兵作先鋒,逢人殺人,遇佛殺佛。雙層鎧甲是他的最愛,長矛也是他的最愛。他就靠著這兩種最愛在敵陣中衝鋒,但他沒有最愛的馬,因為每次打仗前,他都要準備幾匹,一匹被累死了,再換第二匹。此人不但驍勇,並且言語幽默。但這種幽默隻限於在戰場上,在平時,他不但不幽默,反而很嚴肅,嚴肅到讓別人討厭他的地步。
文德元年(888),軍閥李罕之被五代時期的最大軍閥朱溫進攻,遂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李存孝等人去救李罕之。朱溫手下一名大將跟李罕之說,“你還是投降了吧。沙陀人(李克用是沙陀人)不是來救你的,是來送死的。”
李存孝一到,李罕之就把這句話告訴了李存孝。李存孝大怒,也不休息,帶領人馬就衝到了敵方營前,怒喝道:“呔,我就是沙陀派來的人。沒有軍糧了,你們趕緊派胖人出來跟我殺一場,我好充當軍糧。”他這種話千萬別看成是幽默,事實上,在五代時期,靠人肉當軍糧的事很多。
朱溫手下大將都不太胖,但麵對這樣的挑釁,雖然不胖也隻能出戰。他們似乎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已經是李克用手下最驍勇的李存孝放在眼裏,結果,他們大敗。李存孝連追出四十裏,不分胖人和瘦人,殺死一萬多。
文德二年(889)八月,唐朝的皇帝昭宗在朱溫的脅迫下下令討伐李克用。李存孝在上黨埋伏下三百騎兵,痛擊前來征討的潞州節度使孫揆。然後,飛快地奔往潞州打敗了朱溫手下大將葛從周,奪取了潞州。這年九月,李存孝在潞州等來的卻是李克用命另一義子康君立為潞州最高指揮官的命令。李存孝憤懣之心頓生。康君立雖然功勞不小,但在李存孝眼中絕對還是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而義父的這一決定讓李存孝很失望。
但他並沒有把這種失望讓李克用知道,按照常理來推測,如果他把心中的不滿說給李克用聽,很喜歡他的李克用一定會權衡一下。至少,李存孝手中的那根長矛就可以讓李克用改變自己的決定。
但事情卻向著並不好的方向發展著,該年十一月,李存孝收複晉州、絳州,李克用僅授他一刺使職務。兩年後,李克用的邢州節度使安知建投降朱溫。李克用讓李存孝去擺平這個叛徒,李存孝希望父親能給自己一個名頭。李克用就封他為節度使。
安知建被平定後,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大多數人都嫉妒李存孝。這種嫉妒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李存孝的戰功,另外一部分是李克用的飛揚跋扈。他的確很善於打仗,也能把每場仗打得讓李克用非常滿意。但他隻會打仗,在與同僚相處上,他的思維似乎患了偏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