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否認民國也有如同“看不見海岸和燈塔的漆黑的海洋”一樣的黑暗麵,但是,數年前開始、蔓延至今天尚未完全“退燒”的民國讀本熱,還是引發了許多教育人士的困惑、焦慮和不安。不論家長們對民國讀本的消費有多少跟風從眾的心理,都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命題:在與世界接軌已經成為時代發展必然趨勢的現實背景下,推行了數十年素質教育改革的國內教育,為何會被故紙堆中翻出的幾部民國讀本驚擾得如此惶恐不安?民國讀本韻味無限的背後,折射出的究竟是什麼?
在這樣的情勢下,學界有人提出“回到民國”的呼聲。當然,“回到民國”並不是重新照搬那個時代的教育,而是如何汲取民國時代教育的自由、個性與優雅,消除當下教育的功利、世俗與急躁,為當下教育無法回答的“錢學森之問”尋找另一種可能。事實上,當下消費者對民國教育的追憶、懷念、憧憬甚至膜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背離了真實的民國,許多人讀到的“民國範”幾乎就是自己心中民國的想象或虛構,既不符合曆史的真實,也無益於當下教育的發展。
回顧民國教育不是發思古之幽情。我始終認為,一切對民國教育的敘事,都應該注意“活著的民國教育”,即在教育史上的意義,特別是對當下教育的影響,而不是沉溺於“死的民國教育”,即關於民國教育的大量曆史文獻。基於此,我們對民國教育的追溯和探索,才能對時下飽受詬病的應試教育有所補益。這既是本書寫作的一種姿態和立場,更是本人對拙著的一個目標和理想。
需要特別感謝的是我的學生潘競賢,多年前我在江蘇淮海工學院任教之時,他就以優美的文筆引起我的關注,由此結下深厚的師生友誼。在他大學畢業後,我先後輾轉於上海、南京兩地,並在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流動站繼續學習,念及歲月匆匆,風流雲散,不勝感慨萬千。
張興龍
01年10月於淮海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