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老師們大膽地創造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地激勵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著力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機製的嚐試。評價課堂教學——看“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教師創造力的發揮,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是否有利於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評價教師——看教師是否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評價課堂教學和教師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全麵進行評價:一是教師自評。讓教師認識到自己教學的優點和不足。
二是學生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對老師的教學最有發言權。
三是指導組評。由學校領導及學科指導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情況作出評價。
為此,我們設計了“自主建構性”教學的課堂評價指標,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以便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促進專業發展。
一、教學過程觀察
針對“課堂教學觀察表”中一係列分級評價指標,評價者在判定時,要考慮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如可通過說課和訪談等形式了解執教者的設計意圖等),然後給出較為客觀的等級。(參見下表)
二、課堂綜合分級
課堂綜合分級可從“教學對學生理解學科可能產生的影響”和“課堂教學質量概括性描述”兩方麵來確定,其操作程序主要根據第一部分“課堂教學觀察表”的評價結果,來得出課堂教學的綜合分級。
(一)教學對學生理解學科可能產生的影響
根據“課堂教學觀察表”中一係列分級評價情況,評價者在判定課堂教學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時,還要考慮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如向學生了解反饋學習效果等),在表中的分級值域內確定最能體現綜合評價的答案。
(二)課堂教學質量的概括性描述
課堂教學質量概括性描述要考慮到所有能兼顧到的課堂教學信息,選擇最能反映評價者所觀察到的有關課堂教學情況的概括性描述。但要注意的是,這個等級並非前麵“課堂教學觀察表”分級的平均水平,而是評價者根據課堂中相關的不同因素概括出的課堂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
本評價指標體係的幾個特點:
1.新穎性
關注課堂文化,是本評價指標中獨特新穎、與以往教學評價最顯著的差異。積極向上的課堂文化,表現為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尊重不同意見的環境,這種氛圍和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可缺少的,這也可以說是學生創造性發展的生長環境。
2.整體性
此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從課堂教學觀察表的5個視角、多個視點出發,通過對觀察結果分析、判斷,得出綜合的分級水平,從分散、具體到綜合、整體,評價更趨客觀、全麵。
3.明確性
課堂教學的評價,一般而言,主要評價教師,而本教學評價,重視了教學對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在“課堂綜合分級表”中專門設置了“教學對學生理解學科可能產生的影響”的項目,使評價從單純對教師的評價擴展到包括對學生發展的評價,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標。
三、各方麵共同參與的評價製度
(一)教師自我評價
教師評價應以教師自評為主,強調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除了意味著對教師的尊重、信任外,還能對教師自身的情況作出比較全麵、客觀、準確地分析和評價。因為,領導和同行在評教師的工作時,很難對被評價教師的工作做到全麵細致的了解,因為與他人相比,教師最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對象,知道自己工作中的優勢和困難以及想從評價中得到什麼。同時,教師用科學的指標體係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可以明確哪些方麵達到了要求,哪些方麵還有差距,從而推動教師改進和提高工作。因此,對教師的評價必須充分發揮教師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師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把被評教師看作評價的對象(但不是被動的客體),也看作評價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評價者應通過與被評教師建立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鼓勵教師民主參與、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具體而言,在評價開始時就要和教師溝通,根據教育教學實際和教師本人的情況,形成個體化的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要選擇恰當的渠道和方式,鼓勵教師自主提交評價資料,給教師提供表現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機會,同時要創設寬鬆的氛圍,鼓勵教師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與教師一起分析各種嚐試和探索。在對評價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時,要與教師進行充分溝通,注重資料的背景和影響因素,達成評價結論的過程要與教師進行一起討論,對教師存在的優勢、不足和進步形成清晰的認識,注重分析現象的原因,提高教師自我反思和總結的能力,並且與教師一起尋找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建議。整個評價過程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及相應的意見和觀點,這不僅有利於收集到準確的評價信息,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也有利於被評教師本人發現問題並主動地改進和提高,還有利於消除被評教師和評價人員之間的對立情緒,使被評教師能自覺地接受和理解評價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