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教育評價的不足
傳統的評價觀過於重視教育的選拔功能,使學生從入小學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切是為了升學,一切是為了分數。為了分數,學生不得不每天完成大量的抄寫作業、做大量的習題,沒有了活動的時間,沒有娛樂的空間,也就沒有了創造的天空;家長為了給孩子設計一個美好的未來,不得不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花不少錢,陪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教師為了使自己所教學科取得好成績,不得不大量布置作業、加班加點進行輔導,考試後還要將所有學生的成績排隊張榜公布;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隻開和升學相關的課,節假日給學生補課,晚間要安排教師輔導晚自習;教育主管部門為了評價各學校辦學的優劣,將各校中考、高考的成績逐一排隊、分析……如此這般,學校如何創出特色?教師的潛能和學生的潛能如何得以發揮?個性如何得以張揚?創造力又如何培養?
中國的老師去國外聽課,麵對課堂上激烈的爭辯、活躍的氣氛、沒有結論的結尾,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課堂,教學任務能完成了嗎?是否給學生傳授了完整的知識?是否得出正確的結論?有位外國教師來中國聽課,麵對課堂上教師的談笑風生、學生的對答如流、極其縝密的過程設計和精確的時間分配,同樣也是一臉的茫然。既然是學生都懂了的問題,還有必要教嗎?兩種不同的課堂教學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教學觀,折射出的深層次的問題是評價觀的不同。什麼樣的課算是一堂好課?什麼樣的學生是好學生?是老師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會的學生還是有一大堆問題來問老師的學生?
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謝維和副校長曾說過,“作為老師,頭腦中應該多有幾把評價學生(評價人才)的‘尺子’或者說‘標準’,隻要善於用不同的尺子來衡量學生,就會有更多的人才出現,假如隻有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那就隻有少數的優秀人才。”“在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上,學校與其說當好伯樂,不如說當好園丁”。
學生、教師和學校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教育實踐工作者經過一個學期的改革實踐,在評價改革的理念、方法和體製等方麵做出了種種有益的嚐試和探索。他們在改革過程中充滿了熱情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振奮和欽佩的。
新頒發的《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文件(以下簡稱《通知》)中指出:“中小學評價製度與考試改革,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麵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高尚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這裏麵牽涉到一個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教育為誰服務,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的規定。鄧小平同誌立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從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要求出發,明確提出在新時期要繼續堅持德、智、體等幾方麵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他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誌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他還提出“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思想,為進一步明確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推進和深化教育體製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江澤民同誌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進一步闡明了我們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發展的方向,他指出:“在我們的國家裏,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麵發展,是一個關係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我國的教育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這是個教育目的問題。這裏所說的教育目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是我國教育培養人的總目標。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應該遵循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理論,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麵獲得全麵和諧的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全麵理解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新人做出應有的貢獻。它為我國的教育在新的曆史時期應當“為誰服務”、“培養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