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廉政建設,執紀要“嚴”。不管是誰,隻要腐敗,貪汙受賄,都應依據黨的紀律和政府的法令作出適當的處理,“刑上大夫”。杜絕“人情風”、“說情風”。在“廉”的問題上,一定要“嚴”而不要“鬆”。“嚴”是“愛”,“鬆”是“害”。
(三)廉政建設,要處理好幾個關係:
(1)廉政與勤政的關係。為政不廉不行,但隻廉不勤,也不行。因此,要把廉政與勤政很好地結合起來。“勤而不廉則廢,廉而不勤則滯”。就是說,如果隻“勤”不“廉”,不是真正的“勤”。很可能是在“勤”的掩飾下搞以權謀私。而不“廉”嚴重了,就有被“廢職”、“廢官”的可能。但是,如果隻“廉”不“勤”,“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事業又有停滯的可能。所以,二者必須統一起來,既要廉政,又要勤政。李鵬總理在199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廉政才能穩定,勤政才能發展。”就是要求把廉政和勤政很好地結合起來。
(2)主流與支流的關係。腐敗現象是主流還是支流?我們要看到,腐敗現象是不容忽視的。但是,黨風的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的黨員幹部是好的或比較好的。如果顛倒了主流與支流的關係,把腐敗現象看過了頭,甚至認為“一團漆黑”沒信心了,顯然是錯誤的。但是,看不到它的嚴重性和危險性,也是錯誤的。江澤民同誌指出:“我們不能因為今天黨內發生的某些消極腐敗現象而看不到黨的主流是好的,更不能因為黨的主流是好的而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掉以輕心。”“黨風是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如果聽任腐敗現象發展下去,黨就會走向自我毀滅。”
(3)教育與懲治的關係。對廣大幹部,我們要進行廉政建設的教育,特別是用正反麵典型進行教育。廉政,是國家工作人員必備的道德品質,不僅對人民、國家有好處,對家庭和個人也有好處。鞍山市稅務局一個幹部,為政不廉,貪汙受賄,觸犯刑律,被捕入獄。其父聞之患病,最後憂悶而卒。這不是“為政不廉,坑害全家”嗎?廉政建設,對絕大多數人說來,是個教育問題,隻是對個別人繩之以法。當然,懲治也是一種教育。
在落實鄧小平同誌重要談話精神過程中,我們要把廉政建設當成大事來抓,並且堅持不懈,從而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鬥爭。
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造就一代“四有”新型農民
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任務。90年代,要全麵實現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要認識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1. 農村穩定與全國穩定的關係。穩定是大局,而要保持全國的經濟穩定、政治穩定、社會穩定,首先農村和農業生產必須保持穩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1億多人口,其中9億在農村。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史表明,農業豐收了,百業俱興,城鄉一派繁榮;農業遭災,百業受損,幾年緩不過勁來。農業和農村的重要性,正如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決議指出的:“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進步,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農村的穩定,關鍵在於人心的穩定。這就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大家一個心眼幹社會主義,農村就穩定了。
2. 農村“小康”與全國“小康”的關係。我國要在2000年實現“小康”生活水平,實現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斷然不行。為什麼?十三屆八中全會決議指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村要實現“小康”就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奔“小康”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特別是越富,越要抓精神文明建設。因為物質上“富”了,不等於精神也“富”了。事實上,有些農民富了,但幹不文明的事時有發生。正如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指出的:“農村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結合農民的思想實際,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建設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3.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而全國 80%的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村“四有”新人的培養,培養“四有”新人就是一句空話。
由此可見,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一定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軟”,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在領導農村工作中,要很好地處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係,認真研究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二、怎樣培養“四有”新型農民
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江澤民總書記明確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努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怎樣落實總書記的指示,造就“四有”新型農民?根本經驗是什麼?這就要進行“三個建設四項活動”。
1. 抓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主要解決理想和信念問題。做“四有”新型農民“新”就新在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但是,近些年來,由於受“一切向錢看”思想影響,人們的理想錯位,“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還有些農民對社會主義前途認識不清,甚至認為“分田到了戶,各走各的路”;“不管啥主義,錢多、日子好過就是好主義”。很顯然要解決農民的理想、信念,“知社會主義、信社會主義、愛社會主義、跟黨幹社會主義”,就要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2. 抓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的道德素質。恩格斯指出:“每一個階級,甚至是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四有”公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值得指出,部分農民道德觀念淡薄,甚至一些人拋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講倫理道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更具有迫切性、重要性。當然,道德建設,應當講層次,不要搞“一刀切”。一是對農村中的共產黨員、幹部和先進分子,應當提倡共產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就是為共產主義奮鬥,要講無私奉獻的精神。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應當向雷鋒、韓雲娜、薄刃石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是對普通農民,要提倡社會主義公德。《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這“五愛”,是現階段人們應具備的道德素質,是評價和判斷公民道德行為的基本標準,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每一個農民都應該做到“五愛”。“五愛”要與愛集體、愛家鄉、愛群眾、愛家庭有機地結合起來。有了“五愛”的思想,才能講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道德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經驗證明,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把道德教育與群眾自我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農村中普遍成立的“紅白理事會”、“婦女禁賭會”、“道德評議會”、“計劃生育協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道德建設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3. 抓科學文化建設,為農民脫貧致富創造條件。鄧小平同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述,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本質特征。科學研究分析表明,當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經濟的增長,16%—80%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此,應當大力加強農村科學文化建設。首先,要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並廣泛采取農民夜校、冬學等多種形式辦好農民教育,掃除文盲、半文盲。其次,要科技興農。近些年來,許多地區的農民已經嚐到了科技的“甜頭”。他們說:“有了科技巧種地,懂得技術好脫貧。”海城市東房身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才(省特等勞模)說:“要想富,科學技術得進戶”,“現在舍得錢財培養人才,將來才會發大財”。要加強成人教育,辦好農民中專、農民廣播學校、燎原廣播電視學校、農民函授教育和農業科學技術訓練班。同時,動員和組織科技人員下鄉,傳授科學技術知識,培養科技人才。再次,要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要切實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千方百計使農民在勞動之餘,有正常而健康的文化生活,抓好“一校三站”建設,並在文化活動中增長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社會主義覺悟。
4. 開展“四項活動”使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深入持續發展。培養“四有”新型農民是根本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還要開展行之有效的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一是廣泛開展學雷鋒活動。雷鋒精神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完美統一。因此,我們要把開展群眾性學雷鋒活動作為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四有”農民的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徑,常抓不懈。二是開展“三戶一評”活動。“三戶”是雙文明戶、文明戶、遵紀守法戶;“一評”是評“社會主義先進農民”。“三戶一評”,增強了群眾的榮譽和光榮感。三是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使趣味性、知識性和思想性融於思想道德之中。我們在思想道德建設中,要針對農民富而思文、富而思美、富而思樂的思想實際,堅持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原則,通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使群眾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四是樹新風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要同不文明的封建迷信、賭博、婚喪大操大辦等現象作鬥爭。要做到“四提倡、四反對”,即提倡艱苦奮鬥,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大操大辦;提倡科學文明,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娛樂,反對聚眾賭博。
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哪裏
1. 搞好以黨支部為主的組織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哪裏的黨支部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哪裏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搞得好。如群眾所說:“給錢給物,不如幫助建設一個好支部。”十三屆八中全會決議指出:“要把村與支部建設成為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密切聯係群眾、紀律嚴明、富有戰鬥力的堅強堡壘。”建設一個好支部,重要的是選好支部書記,鄉(鎮)及縣委黨校,應堅持定期輪訓他們,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思想水平,才能使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保障。
2. 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要切實克服和糾正“軟硬論”、“先後論”、“自然論”,正確認識兩個文明的辯證關係,做到“兩個文明一起抓”。如果隻抓物質文明建設,不抓精神文明建設,必然導致一個“亂”村;隻抓精神文明建設,不抓物質文明建設,必然導致一個“窮”村。隻有“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條龍一齊舞,才能建成富村、文明村。
3.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樹立典型。從文明戶、文明村到文明單位,都要有典型。沒有典型,就沒有樣子,沒有方向。群眾歡迎樹立典型,他們說:“土生土長土典型,真人真事真動情。我們打心眼裏折服,我們舉雙手讚成。”因此,我們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精神文明建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樹立方方麵麵的典型。“喊破嗓子,不如拿出樣子”、“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我們要善於用典型,推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