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注釋(2 / 3)

[164]《李鴻章全集》第一集。

[165]《曾國藩全集》第八集。

[166]《曾國藩全集》第八集。

[167]《曾國藩全集》第十一集。

[168]《曾國藩全集》第十一集。

[169]《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170]《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171]《李鴻章全集》第一集。

[172]《李鴻章全集》第一集。

[173]《李鴻章全集》第一集。

[174]《李鴻章全集》第一集。

[175]《曾國藩全集》第十五集。

[176]王爾敏《淮軍誌》。

[177]《李鴻章全集》第一集。

[178]劉體仁《異辭錄》。

[179]《李鴻章全集》第六集。

[180]《李鴻章全集》第六集。

[181]《李鴻章全集》第六集。

[182]《李鴻章全集》第六集。

[183]《汪穰卿筆記》。

[184]歐陽昱《見聞瑣錄》。

[185]《李鴻章全集》第六集。

[186]李伯元《南亭筆記》。

[187]《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188]《李鴻章全集》第二集。

[189]《李鴻章全集》第二集。

[190]苑書義《李鴻章》。

[191]史揮戈、吳騰凰《撚軍領袖張宗禹下落考察記》。

[192]惲毓鼎《光緒皇帝外傳》。

[193]劉體仁《異辭錄》。

[194]《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195]劉體仁《異辭錄》。

[196]保羅·科恩《中國和基督教》。

[197]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

[198]《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199]《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00]《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01]歐陽昱《見聞瑣錄》。

[202]《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03]《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04]《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05]《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06]《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07]《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08]《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09]來新夏《曾國藩媚外一例》。

[210]《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11]《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12]《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13]《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14]《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15]《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16]《傳教士與近代中國》。

[217]《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18]《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19]歐陽昱《見聞瑣錄》。

[220]歐陽昱《見聞瑣錄》。

[221]《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22]百歲老人江紹鑫口述、施元謨筆錄,載《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

[223]《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24]梁啟超《李鴻章傳》。

[225]《曾國藩全集》第一集。

[226]史鵬《近代中國十大社會新聞》。

[227]《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28]《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29]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230]《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231]《李鴻章全集》第二集。

[232]《李鴻章全集》第二集。

[233]《曾國藩全集》第四集。

[234]《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35]《曾國藩全集》第十二集。

[236]錢穀風《清王朝的覆滅》。

[237]王爾敏《弱國的外交》。

[238]翁飛《淮係集團與晚清政治》。

[239]王爾敏《弱國的外交》。

[240]馬昌華主編《淮係人物列傳》。

[241]夏東元《洋務運動史》。

[242]徐珂《清稗類鈔》。

[243]馬昌華主編《淮係人物列傳》。

[244]《清史稿》。

[245]夏東元《洋務運動史》。

[246]《李鴻章全集》第二集。

[247]王無生《述庵秘錄》。

[248]王無生《述庵秘錄》。

[249]翁飛《學海一得》。

[250]《清實錄》。

[251]翁飛《學海一得》。

[252]夏東元《洋務運動史》。

[253]錢鋼、胡勁草《留美幼童》。

[254]《李鴻章全集》第十二集。

[255]《一七八七年百多祿主教上路易十六的奏議》,《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256]《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57]《李鴻章全集》第十三集。

[258]《李鴻章全集》第十三集。

[259]《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60]關威《中法戰爭期間李鴻章對外交涉述論》。

[261]中國史學會編《中法戰爭》第5冊。

[262]關威《中法戰爭期間李鴻章對外交涉述論》。

[263]翁飛《學海一得》。

[264]羅惇曧《中法兵事本末》。

[265]苑書義《李鴻章》。

[266]《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67]《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68]《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69]《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70]中國史學會編《中法戰爭》第5冊。

[271]翁飛《學海一得》。

[272]《李鴻章全集》第八集。

[273]馬昌華主編《淮係人物列傳》。

[274]張研《從社會史研究視角看劉銘傳“入仕”》。

[275]馬騏主編《地方文獻》一分冊。

[276]董叢林《劉銘傳“性不耐官”析》。

[277]董叢林《劉銘傳“性不耐官”析》。

[278]董叢林《劉銘傳“性不耐官”析》。

[279]羅海賢《由“籌防”與“練兵”析論劉銘傳主台及啟迪》。

[280]馬昌華主編《淮係人物列傳》。

[281]馬昌華主編《淮係人物列傳》。

[282]翁飛《學海一得》。

[283]翁飛《學海一得》。

[284]蘇小東《劉銘傳的海防思想與實踐》。

[285]翁飛《學海一得》。

[286]陳錚《不辱保台建省、維護統一使命》。

[287]《光緒朝東華錄》。

[288](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

[289]陳德輝《試論劉銘傳的海防思想》。

[290]徐萬民《劉銘傳與台灣士紳》。

[291]何平立、沈瑞英《是“棄基保滬”還是牽製戰略》。

[292]羅海賢《由“籌防”與“練兵”析論劉銘傳主台及啟迪》。

[293]何平立、沈瑞英《是“棄基保滬”還是牽製戰略》。

[294]尹章義《文明的躍升》。

[295]苑書義《李鴻章》。

[296]羅惇曧《中法兵事本末》。

[297]羅海賢《由“籌防”與“練兵”析論劉銘傳主台及啟迪》。

[298]羅惇曧《中法兵事本末》。

[299]李慕如《試由諸賢詩篇勾勒劉銘傳主台時之形象樣貌》。

[300]何平立、沈瑞英《是“棄基保滬”還是牽製戰略》。

[301](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

[302]孔祥吉《淮係人物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作用》。

[303]馬自毅《稱道褒獎、批評指責》。

[304]翁飛《學海一得》。

[305]何平立、沈瑞英《是“棄基保滬”還是牽製戰略》。

[306]何平立、沈瑞英《是“棄基保滬”還是牽製戰略》。

[307]陳德輝《試論劉銘傳的海防思想》。

[308]羅惇曧《中法兵事本末》。

[309]陳德輝《試論劉銘傳的海防思想》。

[310]徐萬民《劉銘傳與台灣士紳》。

[311]戚俊傑、劉玉明《從劉銘傳治台看其戰略防禦思想》。

[312]黃振南、黎瑛《岑毓英與劉銘傳辦理台防之比較》。

[313]徐萬民《劉銘傳與台灣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