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君命如山(2 / 2)

宋慶是晚清名將,山東蓬萊人,早年家貧,三十歲時投身軍伍,積功至總兵,後授湖南提督和四川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和尚書銜。宋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淮軍將領,但他在同治年間曾跟隨李鴻章作戰,後又幫辦北洋軍務,算是李的老部下了。

當朝廷決心在鴨綠江構築防線,與日決戰時,宋慶進入了決策者的視野。

宋慶接到任命時已是七十五歲高齡,但他不顧年邁,毅然接受了任務,並迅赴事機,決心以死報國。

當時,從兵力的數量上看,清軍並不弱於日軍,但由於各部臨時調集,“各營統領素無節製”,不相統屬,政令不一,加上從朝鮮敗退回來的部隊軍心渙散,士氣低落,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宋慶到達後,多方撫慰,穩定軍心,鼓舞鬥誌,情況稍有改善。

盡管朝廷對鴨綠江一戰寄以厚望,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這一點李鴻章心裏清楚。平壤之戰後,在他心目中,淮軍的作戰能力已大打折扣,而鴨綠江防線的主力部隊仍是以淮軍為主。這支部隊能否挑起重擔,完成任務,他心裏並無把握。同時,讓他感到不放心的是,宋慶與依克唐阿能否很好地配合,也是一個問題。

依克唐阿也是晚清名將。他是滿洲鑲黃旗人,早年加入軍旅,出生入死,驍勇善戰。依克唐阿與宋慶一樣都有十分堅定的抵抗日軍的決心,可是,對於即將到來的大戰究竟該如何打,他心裏並沒有明確的主張。

作為主帥,心中無底,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依克唐阿缺乏主張,宋慶也同樣如此。嚴格地說,無論宋慶,還是依克唐阿,都不是帥才,而隻是將才。況且,戰前他們之間也缺乏有效和必要的溝通。

宋慶在戰前與依帥隻會晤過一次。這次會晤極為短暫,兩人對各自的職責也分工不明,隻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劃分。即宋慶率部駐守鴨綠江右翼,依克唐阿率部駐守鴨綠江左翼,中間以安平河口為界。

這樣的安排顯然缺少整體上的統一部署。不過,鴨綠江防線綿延四十多公裏,如何有效地部署兵力,也確是一大難題。

當時,對於日軍會從哪裏發起進攻,清方有過多種分析,但都無法確定。宋慶曾派人多方打探,一些朝鮮居民也主動過江來提供情報,可是,這些情報自相矛盾,十分混亂,真正有價值的並不多。直到開戰之前,清軍也始終沒有摸清日軍渡江的真正地點。

相反,日軍為了迷惑清軍,故布疑陣,因此造成了清軍的嚴重誤判。從當時的情報分析,大多數清軍將領,包括宋慶在內,都認為日軍攻擊方向極有可能會在九連城上遊的蒲石河、長甸河口一帶。因為這裏與朝鮮與一江之隔,而且有情報顯示這一帶有日軍頻繁調動的跡象。於是,宋慶在此布下重兵。

然而,讓宋慶沒有想到的是,日軍偏偏沒有進攻這裏,而是把兵力投向了安平河口。

安平河口至水口鎮一段,江水較淺,流勢較緩,易於徒步涉水,而且這一帶恰好是宋慶與依克唐阿分兵駐守的交界處,已然被忽略。當時駐守在那裏的清軍少得可憐,隻有步、騎兵三百餘人、大炮兩門,兵力十分單薄。

10月24日,即平壤之戰後一個多月,日軍向鴨綠江防線發起進攻。上午十一時半,日本第一軍突然出現在水口鎮附近,並在炮火的掩護下強行渡江。防守河口的清軍很快被擊潰。宋慶聞訊急調騎兵兩百人赴援,可等到馬隊趕到時,日軍先頭部隊已經過江,並占據有利地形,增援騎兵試圖將其擊退,但已無能為力。

當天夜裏,日本工兵架起兩座浮橋,向中國境內大舉入侵。26日,邊陲重鎮安東和九連相繼失守……

鴨綠江防禦戰前後不到三天,便全線崩潰。清軍損失極為慘重,光緒皇帝終於為他的急於求成嚐到惡果。此後,戰局惡化,戰火迅速向遼東腹地蔓延……